北京中德产业园建设捷报频传。作为“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园立足中德经济技术合作整体趋势,聚焦重点领域创新工作举措,高位推动相关工作取得亮眼成效,目前已集聚90家德企,其中包括27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德籍高管和工程师团队达120余人,总投资45亿欧元,全年工业产值规模350亿元人民币,形成德企集聚发展良好态势。
强化机制建设,构建双向创新网络
产业园以“中德产业合作双中心”为合作渠道,在国内设立产业园管委会,联合专业运营管理公司推行“一杆到底”服务,搭建产业承载体系;在德国与TechQuartier科创中心共建实体孵化转化空间,协同柏林、法兰克福、慕尼黑和科隆4个海外办事处对接德国创新资源。以“协作体”为资源支撑,扩容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协会,新增9名专家顾问,新发展海福乐、赫斯密等23家德企会员单位,释放人才、资本、商务合作动能。以“双币基金”为合作抓手,对接中投公司,联动德意志银行、高力国际等,形成资本驱动与利益分配机制,对接200余家德企交流合作。
优化发展空间,营造国际化发展环境
在产业园南区,中德大厦全面投用,累计入驻项目33个;中德大厦二期积极筹划,选址周边办公楼宇组团承接龙头德企新增业务板块,慕尼黑啤酒坊、德馨咖啡厅、德国商品便利店等商业配套正式运营。在产业园北区,梳理20万平方米低效厂房,奔驰新能源EQE全球首发并投产,中德微构工场PHA生产示范线投产,思灵机器人Diana7、Thor7等智能力控机器人产品批量生产,威乐全球第二总部加快建设,中德智造小镇初具雏形。
举办产业活动,汇集多元合作要素
依托海外办事处,产业园走进德国柏林、汉堡等12个地区开展活动,走访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等50余家德国机构,会谈交流戴姆勒、宝马、博世等80余家德企。通过举办2022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中德葡萄酒文化节等各类活动20余场,亮相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汉诺威商用车展和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10余场在德活动,30余家欧洲企业表达合作愿望。近期,产业园组织赴德招商推介,到访法兰克福、杜伊斯堡、波恩、科隆,与科隆市经济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与杜伊斯堡商务局交流两地合作、与史太白智能制造技术转移中心共建离岸创新孵化中心,吸引德企合作共建。
加快招商引资,建设创新产业集群
产业园按照拓展区域存量、寻找产业增量、聚焦中小企业的思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通过走访61家入区德企,推进投资扩产,菲斯曼供热技术有限公司增资建设IT/IOT研发展示中心、赛多利斯集团增资建设二期等一批项目取得突破。通过跟进服务大众、Triton基金等企业项目,形成增量储备。通过服务中小企业,吸引浩瀚海慈循环科技、特瑞拓工业数控等15家隐形冠军和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储备项目达67个。
实地拜访考察,拓展在德“朋友圈”
通过在德实地考察,产业园与20余家德国企业、10余家商协会组织建立联系,多家企业表示将在未来组团实地考察产业园,5家隐形冠军企业表达直接合作意愿,建立涵盖50家德国隐形冠军的定向合作清单;在法兰克福揭牌中德离岸创新孵化中心,建设实体化运营创新载体,深化中德产业及工商界合作与交流,持续扩大了产业园在德国工商界的影响力。
2023年,北京中德产业园将继续抢抓“两区”建设机遇,聚焦优势产业和细分领域精准招商引资,在机制模式、产业政策、合作路径、配套环境等方面推进创新引领,建设打造对外产业合作开放的重要平台和创新高地。
深入开展产业园研究
立足产业园功能定位,研究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发展路径和举措,为项目落地提供承载保障。启动实施《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项目、政策、改革“三清单”,加快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
提升“中德结合”的工作机制
围绕“中德产业合作双中心”建设,在国内启动德籍产业管家、产业促进专员招聘计划,增强团队专业度和国际范;在德国加强工作人员指导培训,建立产业集群朋友圈,多渠道导入项目信息资源。实施合作激励机制,调动国内及德国的各类商协会、产业机构的合作共建积极性。
精准开展在德招商引资
继续组织多批次商务组团赴德考察,推进重点在谈项目总部会谈,编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名录》;深化与德国友城合作,共建信息互享、项目互育、人才互动的合作局面;联动德国商协会组织,举办多轮次在德线下招商推介会,展示对外产业园资源禀赋优势,发出深化合作的“欢迎之声”。
打造产业园品牌IP
策划举办2023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集聚中德两国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发布产业促进研究成果,探索中德产业联合发展创新;同期增加文化活动及德企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展示展览,展现对德对欧合作的积极成果。
提升国际化配套水平
完善产业园内公交联络线网络、道路绿化改造、标识与景观提升工程,推进R4线中德产业园站点规划建设,加快中德制造小镇、中德低碳智慧园区建设,联动中央别墅区、国际学校、祥云小镇商圈等打造国际化生产生活配套。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