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14位大咖观点大碰撞——数字驱动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亮点纷呈!

14位大咖观点大碰撞——数字驱动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亮点纷呈!
2023年03月02日 17:30

  数字建筑论道 • 精品、精细、精益

  数字驱动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2月23日,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的“数字建筑论道 • 精品、精细、精益——数字驱动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研讨旨在进一步推动数字设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设计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研讨现场
  研讨现场
  研讨现场  研讨现场

  开 幕 式 

  开幕式上,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筑技艺》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李兴钢,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刘谦分别致辞,广联达助理总裁范佳主持开幕式。修龙理事长提到,到会嘉宾们来自行业的不同层面,且都在数字化领域有着很深的见解,相信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真知灼见。希望今天的研讨能够对设计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在建筑设计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李兴钢大师代表主办方提到,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创立高标准”的口号,不同于以往的最低标准,旨在追求更高水平的国际化标准,而数字化转型就为高标准创造了可能性。广联达董事、高级副总裁刘谦热烈欢迎各位嘉宾来到广联达参观考察,并在此展开学术研讨,同时提到仅靠一个专业的属性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希望广联达可以借今天的机会,分享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广联达助理总裁张宁、《建筑技艺》(AT)运营总监杨琳。

   嘉 宾 观 点 

  本次圆桌对谈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汤朔宁主持,共计邀请了14位行业大咖进行交流分享。会议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有共识、有碰撞、有火花,现整理主要观点如下:

  修龙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在数字经济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的今天,建筑业已经成为国内数字化程度较低的行业,作为从业者,我们倍感压力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在政策层面,数字化进程已经写进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住建部也在积极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未来掌握了建筑全过程最重要环节的设计,也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在实践层面,各大设计院都在不断探索未来设计企业的新模式,但仍需落地数字化产品,使其真正能够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行业前沿,设计企业亟需增强与业内软件开发等其他相关企业的交流,共同探索出属于中国的数字化道路。

  在人才层面,现代建筑师仍然缺乏对全过程能力的培养,亟需同国际接轨,增强自身能力,切实落实建筑师负责制。

  我们需要拥抱数字化,做数字化的主人,让时代科技进步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红利。

  李兴钢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筑技艺》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20年前,我们在鸟巢工程中就使用了三维设计,这是中国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建筑设计,并且证明了越是自由的创意,越需要采用这样精确的建造方式和工作方法。

  数字化转型的瓶颈在于设计—施工的一体化问题,如何将“一套数据贯到底”,是研究的关键。在鸟巢项目中,我们就进行了一体化的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在冬奥雪游龙项目中,我们将设计数据传递到了施工阶段,而施工单位又根据自己的工法、工艺、施工习惯等对数据进行了适当调整,实现了某种程度的一体化。 但是,要实现真正的设计—施工一体化,还可能会涉及到体制机制的问题。以日本的设计为例,建筑师可以将深化阶段的设计交给竹中工务店这样同时兼具设计和施工能力的企业来进行制作。我认为只有将设计和施工在企业内部进行统一,才能实现真正“一套数据贯到底”的一体化。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是什么?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1)国家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迫使设计企业必须进行转型;2)对造价的精细化控制推动转型,就像中国的《营造法式》,通过一套系统性的文件实现了标准化与精算。

  李霆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基于“一模到底、无图建造、免费设计”的“十二字方针”,分享中南院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思考。

  (1)“一模到底”指设计、施工等所有参与方共用同一个数字模型协同工作,目的是彻底解决“碎片化”问题,学习制造业将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合体,打造PLM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2)“无图建造” 相当于“有人驾驶、手机导航”,它的下一步“智能建造”相当于“无人驾驶、电子导航”。所以“无图建造”是实现“智能建造”的基础。

  (3)如果收取设计费,数字模型的所有权将处于建设方(甲方)手中,设计院永远摆脱不了“卖苦力赚血汗钱”的命运。在“一模到底、无图建造”的前提下(中南建院已在试点项目中成功实现),“免费设计”便是让设计院在拥有数字模型所有权的基础上,取得全产业链的数字控制权,也就是拥有了数字资本,从而可以向全过程参与方收费,这是大型设计院最好的出路。

  崔彤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科研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首先,建筑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建筑师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在信息网络与智能科学迅猛发展的当下,建筑学仍停留在“精致的手工艺时代”,是数字化

  领域的末端跟随者,建筑科技亟需做出转变。在这其中,一些高校师生、建筑师已逐渐在数字化设计建造方面取得成绩,推动了建筑科技的迭代与升级。

  其次,需要进一步强化设计行业在全过程中的作用,使建筑设计在数字化进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建筑科技的革命,本质上是设计的革命,而非施工终端的革命。应将政策、资本、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建筑的前策划后评估、服务与运维纳入考虑范畴,创造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时,应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数字化的优势,将空间思维上升到数字思维,借助数字建造平台,创造结合传统、指向未来的建筑精品。

  汤朔宁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

  同济设计院在数字化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主要分为3种类型。

  (1) 由传统的平、立、剖面的设计方法,向无纸化、数据化的设计方法转变。在一些特殊的项目(如迪士尼等)中已成功采用无纸正向数字化设计,但受审图、审批等环节限制,尚未全面推行。

  (2)数字业务化,一种原来没有的新兴数字化产品。例如,在智慧城市领域,我们为很多大型国有企业提供城市管理、城市运营方面的全数字服务平台。

  (3)设计院内部运行体系的数字化转型。2019年,同济“智慧云”1.0版本投入使用,员工可以通过手持屏幕远程移动办公,满足了设计类企业大量的交流需求,尤其在疫情期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提倡将技术集成附加到强势的产品线上,以此来体现设计院的技术优势。我们和袁烽老师共同申请了上海市数字建造工程技术中心(目前同济已经申请了3个省部级技术中心:数字建造、智能驾驶、结构健康监测),我们希望通过前沿科技的引领带领设计院突破困境走向新的高度。

  袁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于多项基础研究及项目实践,探索高性能数字设计与新兴数字建造的融合方式,在关注设计产出的同时,对相关软硬件进行发明与创新,并提出跨学科搭建性能化建构软硬件一体化科研平台的政策建议。

  (1)从教育入手,打通跨学科科研攻关。推动以建筑设计思维指引的跨学科创新发展;建立智能设计工具为导向的跨学科平台;推动人工智能AIGC共性技术大模型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研发。

  (2)落实重大装备与实验平台。重点推进大型人工智能性能化建构平台建设;推动建筑机器人大科学装备实验室平台建设。

  (3)开发全球共性技术软件平台。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建筑机器人软件开发;建立批量定制建筑机器人建造工艺SAAS平台;构建建筑机器人建造物联网创新平台。

  陈自明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国内数字化转型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数字化对设计行业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从无到有,到不可或缺。

  这几年,我主持了428米的海口塔和利用参数化技术设计的民航三中心等正向BIM设计,深深感受到数字化技术强大的辅助设计作用。建议建筑师利用数字化带来的变革,利用数字化技术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在前策划与后评估方面拓宽设计服务领域。同时提高设计精度,利用数字化工具,在健康建筑方面,模拟建筑的空气质量、声、光、热、色彩、空间品质、甚至建筑对人心理方面的影响,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在不远的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师可以像点外卖一样盖房子,设计院和施工单位都会逐渐转型。

  吕强

  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总建筑师

  数字化对于设计单位的价值挖掘目前还不清晰。第一,数字化模型的价值。在我参与过的几个非洲EPC项目中,会采用价值工程的思维方式,在保证合同履约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节约的部分,我们可以与总承包单位进行分成或奖励。这种情况下,BIM模型的价值就会被放大,并充分被体现。第二,数字化设计的价值。数字化设计应该充分利用模型,结合环境条件展开建筑物理特性的模拟与分析,将能耗有效地降下来,为客户切实减少未来的运营费用甚至是建造费用。第三,数字化技术的价值。我们设计院充分结合了学校的科研优势,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将先进的测绘技术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结合起来,完成了包括故宫、明十三陵、云冈石窟在内的多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工作,同时开展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和碑刻数字化微痕提取的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和文化价值,使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更好延伸和拓展。数字化是不可逆的技术趋势,我们设计行业应该结合自身的技术特点和科研能力,加快在这方面的技术探索与经济价值显化工作,以保持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叶炜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结合项目实践,将设计行业数字化分为数字设计、智能建造、智慧应用三个方面。

  (1)数字设计:随着技术发展,设计的工作核心由图纸转向信息模型,从线性数据分析转向数据性能分析驱动设计优化。BIM正向设计聚焦设计优化和设计协同,必须由建筑师主导全过程数字设计,才能更好地改善设计品质。

  (2)智能建造:传统建设模式中设计与施工分离,数字设计信息难以完整传递,但在设计牵头的EPC模式下,通过建筑师负责制,利用研发的智能构件库和全过程工程管理平台,实现BIM设计数据共享和迭代,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了建设质量提升和投资控制精准。

  (3)智慧应用:充分利用项目数字设计建设积累的数字资产,通过整合智能系统、物联网的融合开发,打造面向运营管理提质增效的智慧应用产品。设计行业具有产业前端优势,结合数字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基于数字化的智慧应用目前具有很好的市场机遇。

  田春雨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建筑数字化是建筑工业化及智能建造的必备条件。通过向制造业对标,提出建筑业的数字化路径:

  (1)研发适合于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工业化建筑产品作为必要载体。

  (2)建立用数字定义完整建筑产品的标准。

  (3)用BIM数据驱动装备,建立建筑部品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

  (4)将智慧工地作为建筑“总装车间”。将工业化建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联通“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实现建筑产品的工业化、数字化建造。

  (5)通过数字化集成平台,将各阶段数据提交给运营管理者,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运维管理。 为此,智能建造的主要模式应为EPC工程总承包,并构建企业级智能建造基础设施,用制造业标准重构建造业务流程,培育建筑产业新生态。同时需关注跨领域学科和技术交叉,培养相关人才。

  霍春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信息部主任

  设计院是数字资产的生产方,但目前的正向BIM设计需要投入比二维设计更多的人力和时间,而BIM成果又很难快速算量并传递到后续的实施阶段。在两大国产图形引擎供应方的配合下,清华院牵头拟定了三个目标推进数字工具落地实施。

  (1)“设计阶段提质增效”:通过自适应族和封装知识库,让更少的设计人员用更短的时间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三维设计模型。

  (2)“设计末期快速算量”:利用数字模型直接生成工程量清单,为控制造价提供数据支撑。

  (3)“实施阶段智能建造”:将数字模型传递到数控加工设备。同时,目前的施工图审查仍然是审查电子化图纸,如果对数字模型进行数字认证,增加审查三维模型成果的选项,能够更加有效地助力设计行业的数字化快速转型。

  田晶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数字科技研究院智慧事业部总监

  数字化转型是一把双刃剑,风险与机会并存。当前建筑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正在经历从“0到1”的阶段,在局部形成“标杆案例”,但很难被复制,普遍情况是大家都在探索并困难重重。若要完成从1到100的成长实现行业内的“普惠”实践,仍面临着来自行业深层次的挑战,其核心在于:1)打通“价值链”;2)实现标准化,小到企业,大到行业,转型的关键不在于技术实现,而是需要对组织、机制和人才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以适配转型的要求。

  借今天这个难得的交流平台,提议无论是行业内的兄弟单位、上下游单位还是行业外的生态伙伴,大家共同努力,推动行业在组织、机制、人才三方面的革新,共同实现共建、共创、共赢。

  崔海龙

  中冶京诚城建工程技术公司总工程师、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03年,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更名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启了以设计为引领的EPC发展之路。数字化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90年代中期欧美企业在中国建厂,转化设计要求必须使用同款的三维设计软件和其企业数据库。

  第二阶段:2008年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走向海外,国际环境要求下的精准三维设计。

  第三阶段:2013年公司EPC业务升级全过程管理,发挥三维模型数据全过程应用优势。

  第四阶段:2018年开始,以全专业、全过程数字化升级建设,从编码、数据库、交付平台、企业云、到大数据运用,进行大规模数字化体系建设。

  面向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远景下的建筑工程产业化和绿色智慧低碳城市,更好地融入国际竞争,充分体现了勘察设计企业引领下的技术、工程建设,让数字化工具为业务充分赋能。未来已来,数字化必将为勘察设计企业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刘谦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

  过往20年时间,我们更多地在做点状数字化,未来真正实现设计数字化或者BIM正向设计,一定是系统性的数字化。

  系统性的数字化能够落地,一是向专业性要效率,通过专业化赋能设计师,让设计师通过数字化添加一个外脑。二是问一体化找价值,打通从设计到成本到施工的数据标准,以此为基础做一体化。三是从组织力看落地,要提升整个行业到企业到项目的组织体系能力,我们能帮行业做的事情,包括数字化技术产品,以及和行业共建数字化体系。从政策到行业的标准流程与人员培养,我们希望能够和行管、协会、各大设计院一起,合力推动行业的发展,我们也会积极配合人社部组织应用国产BIM设计产品的人才培养活动。

  主题报告

  研讨之后,由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刘谦进行了题为《数字化赋能设计企业“精品、精细、精益”新跃迁》的主题报告。

  他指出,广联达在做国产设计软件,一直以来,我们积极倾听设计行业的声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希望让中国设计师使用适合自己的设计平台,帮助设计企业提质增效,与设计企业共同打造设计生态链。在实现路径上,通过数字化赋能设计企业实现“精品、精细、精益”新跃迁。

  设计企业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一环,其数字化转型面临着三大痛点。一是设计企业高价值专业化能力欠缺,制约工程项目品质提升。二是一体化业务能力不足,无法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价值最优。三是高附加价值业务短缺,无法全面满足业主方全过程服务需求。要实现设计领域的升级,需要从岗位、项目和企业三个层面考虑:岗位层主要体现为岗位BIM化,项目层主要体现为项目一体化,企业层主要体现为企业平台化。工具升级、标杆项目切入、一企一策、找对使能伙伴是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败要素。

  设计企业与数字化企业协同共生

  同期活动

  此次活动还组织专家们参观了广联达数字建筑展厅,观看了广联达近年来数字化的创新探索和实践。通过短片引入、案例展示、交互体验等方式,让原本抽象的数字建筑“可见、可感、可体验”。

  参观广联达数字建筑展厅
  参观广联达数字建筑展厅  参观广联达数字建筑展厅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广联达施工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