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胰岛素集采过后,低价好药如何被看到?

胰岛素集采过后,低价好药如何被看到?
2023年04月14日 10:29

  胰岛素集采的首年采购需求量2.1亿支,只占有国内部分的胰岛素市场,据估算,至少还有50%未带量的空间存在博弈可能性。利润较高的高价产品通过市场的推广、医生处方习惯等行为仍具有宽松的抢夺空间,而低价的优质胰岛素受各方影响在扩大渗透方面遇阻严重。

  三巨头大幅降价后仍处于同类产品价格“高位”

  3月1日,礼来率先宣布其赖脯胰岛素和重组人胰岛素降价70%;随后的半个月,诺和诺德与赛诺菲先后将旗下主力胰岛素产品价格下调了75%和78%。美版“集采”相继以惊人的降价幅度上演“跳水”竞赛。是什么原因呢?

  一方面是要应对史诗级通胀压力的美国政府,其在去年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法案》规定参保人员胰岛素自付费用上限为每月35美金。其次是糖尿病药物市场近两三年的利润增长点结构性变化。受司美格鲁肽等爆款产品销量大增的带动,GLP-1激动剂、SGLT2抑制剂两类产品大量涌现,各企业通过这两类产品获取较多的利润,减轻了对胰岛素药物获利的依赖,使胰岛素产品具备降低价格的空间。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球胰岛素产品研发制造的竞争格局出现了新变化——一批中国胰岛素制造商快速崛起,开始规划向美欧市场“反向输出”。今年年初,甘李药业(603087.SH)、通化东宝(600867.SH)等中国胰岛素制造商纷纷在美欧市场展开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注册工作,且进展颇为迅速。

  在此次礼来、诺和诺德、赛诺菲三巨头大幅降价的动作背后,标志着国际胰岛素市场高价时代或将结束。而实际上,三巨头在美国市场的这次大跳水后的胰岛素价格,对比中国市场施行胰岛素专项集采之后的同类产品价格,仍处“高位”。

  国内集采较低价产品未能换来较大放量

  2021年11月间,第六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胰岛素集采专项投标开启,并于去年5月起在全国各地陆续执行集采价格。在国内胰岛素集采落地执行的近一年时间里,高价药的使用比例还相当高,这与国家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方向相违背。根据行研数据显示,高价药的市场份额在集采执行前后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以诺和诺德为例,2022年胰岛素产品占市场份额51%较2021年集采前52%,仅下降了1%(调研数据为百床以上医疗机构)。而即便打出最大单品降幅的礼来,也没能明显的换来产品放量,2022年礼来中国区营收为14.53亿美元,同比下降13%,礼来中国称赖脯胰岛素进入集采对其中国业绩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样的,CHIS数据显示,集采前后,低价的产品(甘李和海正)的销量虽有所上升,但份额占比依旧很低,并不占据优势地位。

  此外,按照Insight数据统计,2019年时三代胰岛素占据国内胰岛素市场58%的份额,但对比欧美市场的同阶段,三代胰岛素占比已经达到85%,成为绝对的市场主流产品。这意味着,国内三代胰岛素仍具有很大的挖潜空间,而甘李和礼来也是希望通过集采在三代产品上大幅降价,以推动更具优势的三代胰岛素替代二代胰岛素。

  同通用名胰岛素之间具备可替代性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41亿人,位居全球之首,且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然而,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数据,中国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6.5%、32.2%、49.2%,仍处于低水平。即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中,只有约1/3的人接受治疗,而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又只有一半的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显然,巨大的市场需求未被释放。

  那么,同通用名胰岛素之间是否具备可替代性?实际上,美国FDA为了解决类似问题,早就推出了生物药可互换审评审批的机制。更何况,欧美市场生物药的法规、临床试验数据以及真实世界研究等,早已验证了同通用名胰岛素之间具备可替代性。

  总的来说,国内仍有大量患者因价格高而不选择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低价的胰岛素能为国内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提供保障,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糖尿防治水平,政府应重视他们的需求,加强中选胰岛素产品宣教,同时考虑增加低价胰岛素的采购量,从而真正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用药可及性。

  (来源:看头条网)

责任编辑:孙青扬

胰岛素糖尿病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