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政校行企 协同发展 职教出海 再创新篇——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在京成立

政校行企 协同发展 职教出海 再创新篇——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在京成立
2024年01月10日 17:23

  1月9日,“政校行企·协同发展·职教出海·再创新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80所院校的150位院校代表参与盛会。论坛上,由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指导、威海职业学院发起成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共同体由中国职业院校、国家智库、出海央企等多方参与,包括79家成员单位。同时,在论坛上,威海职业学院与赞比亚铜带大学举行“班·墨学院”签约仪式,这是非洲首家“班·墨学院”,对于更好服务海外中资企业需求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现场还举行了班·墨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未来将发挥学术领域优势,结合班·墨学院落地实践经验,推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

  开幕致辞 高瞻远瞩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原副司长刘占山首先向论坛召开致以热烈祝贺,并向出席论坛的嘉宾代表表达诚挚欢迎。他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之一。他表示,职业教育应以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让不同禀赋的学生能够选择多样化学习平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最后,他希望未来各地各校能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国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企业国际化战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倡议发布 同心协力

  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耀华代表与会各方在论坛上发布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倡议书。该倡议包括三项愿景:致力于促进兄弟院校之间的深入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等;致力于深刻把握数字时代的新特点、科学研判职教出海的新趋势、全力构建数字赋能的新生态;致力于团结政校行企各方,打通深度融合的痛点、堵点、难点,切实发挥各方优势所长,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未来,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将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扎实推进中国职业院校交流合作,加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积极推动产教融合、职教出海,共谱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华章。

  主题演讲 展望未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以“2024职业教育展望:合作共赢,共创未来”为题,和与会嘉宾共探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他首先强调产教融合应坚持产教对话、校企合作及工学一体三大关键行动,创造产业价值,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本开发。他认为,在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问题上,职教本科是被关注的焦点。职教本科应聚焦于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变化,确保满足产业对学校的要求。其次,随着产业升级,职业培训应以技能提升为主导,适应数字技术能力应用。最后,他将视野拓展至国际舞台,表示职教出海应服务全球化的新格局,关注可持续发展,强调标准先行,采取企业伴随的路径,重视本土文化并高效融入本地,通过职业教育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为全球经济贡献“中国智慧”。

  主旨发言 前沿探索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王建吉以“共融·共创·共生——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为题,首先介绍了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组织架构、工作定位、专业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的建设成果。在政策引领下,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以职业教育的“咨询库”“资源库”“思想库”“信息库”为定位,对接政府和行业企业,构建了产教融合大模型,为“产、学、人”之间的资源匹配和效果评估提供大模型支撑。最后,他希望在各方协同与产教融合大模型的加持下,能够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新格局。

  中车唐山公司战略发展部副部长王贵国围绕“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发展和实践”作出分享。他首先介绍了中国中车在落实国家产教融合战略方面的有益探索,并讲解了中车唐山公司近年来支撑产教融合、服务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等数字化融合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之路。他表示,中车唐山公司未来将创新产教融合平台,落实共享共建;打造虚拟工厂,建立产教融合示范;融合产业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他期待未来能够同大家携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苑大勇以“发挥北外学科优势,助力中非职业教育深化合作”为题发表了演讲。他指出,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深刻调整,中国与非洲发展互为机遇。北京外国语大学不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总结传承北外红色基因、发挥北外学科资源、深化中非人文合作这三点“北外经验”。他表示,针对深化中非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他有三点期待:聚焦新技术,培养职业教育的数字化人才;面对新挑战,讲好中非职业教育故事;搭建新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共同体作用。展望2024年,他期待能够和各方一道,创新中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中非双方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EO商其坤以“职教出海 桥接世界 协同发展 成就未来”为题,和与会嘉宾分享外研在线职业教育国际化解决方案实施路径。他表示,外研在线作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依托全球语言教学资源、国际政行校企资源、全国高职院校资源、丝路国家教研能力与智慧教育数字技术五元优势,为职业院校提供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建设、国际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国际职业教育数字平台、教随产出海外分校建设、校企同行国际产教融合、中国职教国际合作品牌六大定制化产品服务,助力中方院校申报国家课题和教学成果,服务国际产能,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海外当地的青年技能人才,助力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

  赞比亚铜带大学校长Paul Chisale详细地介绍了铜带大学的基本情况、科研发展以及合作前景。他表示自己十分欣喜看到中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铜带大学希望借鉴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法。他期待未来能与中方寻求新的合作和新的发展,为赞医疗、农业、矿业等发展带来新机遇,为赞比亚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重磅仪式 精彩开启

  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成立暨授牌仪式

  论坛上,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正式成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由中国职业院校、国家智库、出海央企等多方参与,包括79家成员单位。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力求扎实推进中国职业院校交流合作,加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积极推动产教融合、职教出海,切实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未来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将吸纳更多成员院校,与海外国家携手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国际合作,共同促进全球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威海职业学院—赞比亚铜带大学“班·墨学院”签约仪式

  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耀华与赞比亚铜带大学校长Paul Chisale签约成立非洲首个“班·墨学院”。此次“班·墨学院”的成立,对于促进中华文化出海、推动非洲本土知识和文化传承、提高非洲人民教育水平、加强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威海职业学院将联合更多国内职业院校与更多海外国家,着力打造“班·墨学院”成为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品牌,助力职教出海,书写中国故事。

  班·墨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王建吉与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EO商其坤共同为班·墨研究中心揭牌。班·墨研究中心隶属于威海职业学院行知研究院,弘扬“兼爱包容、科学创新”班墨文化,坚持鲁班精神,发扬崇尚智慧、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子思想。未来,班·墨研究中心将致力于探究班·墨文化精神内核,结合班·墨学院落地实践经验,探索班墨精神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方法和路径,推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

  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华楠与中车唐山公司战略发展部副部长王贵国共同举行河北中车数智科技有限公司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合作签约仪式。未来,双方将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原则,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成立仪式后,第一次理事会议于当天顺利举行。来自中国职业院校、出海央企、国家智库等79家共同体单位出席本次理事会议。会议审议并表决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章程》《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2024年度计划》以及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组织架构。共同体第一届理事长单位由威海职业学院担任,副理事长单位由开封大学、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河北中车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等30所院校及企业组成;理事单位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通辽职业学院、天津骥腾科技有限公司等46所院校及企业组成;秘书处设在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体理事长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耀华在会议致辞中提出,为了更好发挥成员单位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体本着“集众人之智 成众人之事”的原则,实行理事长单位轮值制度,将最大限度激发共同体的创新活力,群策群力把共同体办好。

  立足全球坐标,服务国家战略,是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本次论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强了中国职业教育同海外国家的合作交流与共建发展,助力职业院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国际合作,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水平与影响力。未来,愿政校行企多方联动协同发展,共同助力职教出海再创新篇!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何奎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