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快递100:2024年“双11”网购人群寄递大数据报告出炉

快递100:2024年“双11”网购人群寄递大数据报告出炉
2024年11月21日 11:54

  14418亿元!

  被称为史上长的“双11”落下帷幕,根据相关监测显示,2024年双十一期间,综合电商台、直播电商台累积销售额高达14418亿元,相比去年增长了26.6%。11月11日当天,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裹7.01亿件,是日常业务量的151%,同比增长9.7%;自10月21日至11月11日,全国共处理快递包裹127.83亿件

  网购er 们,在双11期间买了多少东西?今年双11真的更“冷静”了吗?大家爱买买买的台是哪里?有多少人退货?哪家快递戳“心趴”?

  作为快递物流信息云服务领导品牌,快递100基于网购用户调研及海量寄递大数据,正式发布《2024年双十一期间网购人群寄递大数据报告》,看看今年“双11”,你的贡献怎么样!

  01

  明冷暗热的双“11”

  被“打脸”的理想消费者

  今年的“双11”,被誉为史上长的购物狂欢节,自10月初起,线上线下的商家们便已摩拳擦掌,早早布局。这场持续时间更长的战役,不仅给予了消费者更多深思熟虑的时间,同时也为商家和台创造了更多刺激消费的机会。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延长的促销期是否会让他们提前下单?实际情况却让人颇感意外。

  快递100数据显示,35.2%的消费者是全程关注本此“双11”, 40.7%的消费者仍然是在“双11”前后才开始关注促销活动。尽管促销活动的时间被拉长,但传统的 “双11”这个促销时间节点仍然是主流

  大多消费者,在描述“双11”感受时,也十分笃定的表明,自己今年没有冲动下单,相比以前购物节十分理性。在接受快递100调研过程中,一位女士表示在“双11”期间她购买了10件以上的商品,但她并没有全程关注双十一的促销活动。另一位受访者也表示,他并没有特别去关注“双11”,只是恰好在需要购买商品的时候,发现正好是“双11”,于是就顺带购买了。还有消费者表示,他们会在“双11”期间思考自己需要购买什么商品,然后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购买,但并没有特别去凑各种优惠单,只是能凑上就凑一凑。在连续多年,“双11”的促销口号下,消费者的阈值越来越高,面对“双11”消费者的关注度,主观上呈现出“倦”了的状态。

  快递100数据显示,针对“双11”的活动力度,88.8%的受访者感觉活动力度一般或者没感觉,仅有11.1%的受访者表示力度十分强。

  然而,尽管普遍观点认为本届“双11”的促销力度一般或是感知不到特别之处,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却呈现出一种有趣的悖论。数据显示,77.8%的受访者在今年“双11”期间都进行了购物,更有44.4%的消费者下单数量超过了10件。主观上觉得“双11”的热度在下降,但身体却很诚实。

  你中招了吗?

  实际的电商数据同样支持了这一点。在新兴消费模式的推动下,品牌商品在“双11”期间取得了爆发性的增长,销售成绩达到了年来少有的高水

  由此可见,虽然本届“双11”的促销周期被延长,但市场表现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遇冷,反而呈现出异常火热的态势。这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双11”这一购物节的持续热情,也展示了电商台通过创新营销策略成功激发了消费者购买欲望的能力。

  02

  一哥不行了?

  直播电商迈进品质直播新阶段

  年来,电商台与直播间的紧密结合,正在重新定义现代零售业的面貌。随着电商台数量的增长,消费者拥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而各台 独特的营销策略也进一步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据快递100调研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选择在多台下单,其中在1-3台下单的消费者高达51.9%。这一现象揭示了,在诸如“双11”这样的大型促销活动中,消费者往往会依据不同台提供的优惠活动和商品特色,制定出自己的跨台购物计划。

  在“双11”这一年度购物盛宴中,消费者面对的是一个商品种类极其丰富的市场。为了迅速掌握心仪商品的信息及其价格优势,消费者需提前熟悉各大台的促销规则和优惠政策。在此背景下,直播电商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购物渠道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年直播渠道的火爆景象相比,今年“双11”,电商直播界的领军人物李佳琦的直播间首日销售额达到95亿元,较去年减少了50%,这不仅反映了电商直播市场内部竞争的白热化,也可能预示着市场正逐步走向饱和。与此同时,消费者的购物惯也在悄然改变,他们对商品的价格、品质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快递100数据的也佐证了这一事实,74.1%的消费者在“双11”期间选择了“自己通过台筛选”的购物方式。这说明,在这个特殊的购物季,大部分消费者更愿意主动筛选商品,进行购买决策,而非完全依赖直播带货或第三方推荐,体现了消费者对个性化购物体验的追求。

  在2024年的天猫“双11”发布会上,淘宝直播店播与营销总经理梦心便坦言直播电商已经从初的娱乐红人模式,进化到了“品质直播”的新阶段。未来,由专业主播、品牌货品组合以及优质的客户服务组成的品质直播模式,将成为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这不仅是对当前市场环境的一种回应,也是直播电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

  03

  行业互联互通增强

  高质量快递服务成为消费者首选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价不断攀升、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导致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受限。在这种背景下,消费降级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趋势。面对这一挑战,直播电商行业展现出了积极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成为了转型的先锋。而与电商行业息息相关的快递行业同样无法置身事外。它不仅需要应对因消费模式变化带来的需求波动,还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高标准要求,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在本届“双11”期间,快递行业还有一个重大事件发生,那便是10月底,京东物流宣布与淘天集团达成合作,京东物流全面接入淘宝天猫台。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多方关注。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京东的物流仓储、快递、快运等供应链全流程,能够为淘宝天猫商家提供服务。当时消息一出,业界纷纷表明,此举对于快递行业而言,对顺丰的冲击大。

  然而,根据快递100的调研数据显示,即使在行业巨头强强联手的大背景下,顺丰依然凭借其一贯的高质量服务稳住了阵脚,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关于“您认为哪家快递公司时效快”的调研中,直营快递公司顺丰以44.0%的高票选率遥遥领先。

  而在服务质量方面的调研中,在加盟制快递公司中,13%的受访者认为中通的服务质量好,另外,在综合满意度方面,圆通居消费者喜爱的快递公司之首。

  面对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将是推动快递行业向前发展的两大驱动力。只有那些能够不断自我革新、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4

  半数消费者在退货?

  第三方台优势凸显

  史上长“双11”高潮结束,各大电商台这两天纷纷晒出各种亮眼的销售数据。看似又是一年大丰收的背后,有人却在排着队哭惨。

  某奢侈女装品牌退货率达95%,成凑单神奇这一话题曾一度冲上热搜。“双11”期间,有女装店在社交台称发出去2000件衣服退回来了1500件。有机构对大促期间各个台的退货率做了统计,女装成为退货率高的品类,特别是女装直播其退货率可高达80%。

  快递100数据也显示,今年“双11”有退货行为的消费者占比为51.9%,而没有退货的消费者占比为48.1%。这表明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在“双11”期间有退货需求。

  在退货方式的选择上,大多数消费者对选择哪家快递公司其实并不Care。而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除了以往常见的通过台运费险退货,或者自己选择快递公司之外,今年,在调研中,有10%的消费者选择了通过快递100等第三方台进行退货

  而在退货选择快递公司因素时,根据调研结果,53.7%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是影响选择快递品牌的主要因素,同时50.0%的消费者看重便捷性。这两项数据均超过半数,明显高于其他选项。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第三方快递台的优势得以凸显。

  快递100 由"全球知名的企业管理云SaaS公司金蝶国际"于2010年孵化,服务超2.7亿C端个人用户、130万P端快递员及网点经营者、250万B端企业和商家客户,是全球快递物流一站式查询/寄件/管理台,并提供场景化运力与物流管理解决方案,成为了今年消费者选择退货服务的新台。

  快递100与国内主流快递公司均达成深度合作,集成整合各家快递优势,提供在线比价、比时效等能力,同时为广大用户极具性价比的寄件服务,今年“双11”期间,退货5.5元起,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

  此外,快递100始终坚持“创造极致用户体验”做产品。针对商家侧,推出物流拦截服务、商家退货解决方案等。在个人侧,提供截图识别退货地址、AI寄件自动识别退货信息等,无需手动填写,方便快捷;创新“首选运力+兜底运力”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上门取件率达94.7%,处于行业领先水,且该数字还在不断攀升。今年“双11”期间,快递100更是提供首单两小时兜底服务,用户填下寄件单,快递100未上门取件,便会自动改派优质运力,全方面保障用户寄件体验。

  2024年的“双11”不仅刷新了销售记录,也展现了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电商台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购物体验。而对于快递行业未来而言,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高质量的服务和用户体验也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

  (来源:点财网)

责任编辑:何奎良

双11快递大数据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