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8日报道 1月7日,法国《沙尔利周刊》的巴黎办公室发生血腥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2人死亡,震惊全世界。

  人们在关注这一新闻事件的同时,也会注意到:新华社和《参考消息》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将杂志名译为《沙尔利周刊》,而其他一些媒体则译为《查理周刊》。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遭到袭击的这家法国周刊社的法文名为Charlie Hebdo,是法国的一家讽刺漫画杂志。Charlie按照法文名字译音,应译为“沙尔利”,Hebdo在法文里是周刊的意思,因此,经新华社参考消息译名室审定,法国这家周刊准确的译法是:《沙尔利周刊》。至于其他一些媒体翻译成《查理周刊》,则是把法文的Charlie当成了英文的Charlie来译名。根据英文和法文不同的发音规则,英文里的Charlie译为“查理”,但法文里的Charlie按照读音就应译为“沙尔利”。因此,法国周刊Charlie Hebdo应译为《沙尔利周刊》而非《查理周刊》。

  新华社参考消息译名室是上世纪5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成立的全国唯一的官方新闻译名审定机构。

  

  【延伸阅读】好莱坞名流声援沙尔利周刊 对恐怖遭遇感同身受

  参考信息网1月8日报道 外媒称,法国《沙尔利周刊》发生枪案,美国好莱坞一些人把攻击事件连结上近期因恶搞北韩而引发言论自由争议的喜剧片《刺杀金正恩》,1月7日发布声明声援沙尔利周刊。

  据台湾“中央社”1月7日援引外电报道,名流在网络上表示愤忾与支持,美国电影协会更将这起发生在巴黎的12死血案与好莱坞索尼影业《刺杀金正恩》(The Interview)最近遭侵骇与威胁直接联想在一起。

  美国电影协会主席托德在声明中说:“我们对沙尔利周刊今天发生的恐怖攻击感到震惊与难过。”

  “我们业界亲身经历卑劣的(摧毁)言论自由企图,我们对受害者、他们的家人以及法国人表示支持。”

  美国演员工会表示,沙尔利周刊遭攻击案是“卑劣的恐怖主义行为”。

  美国演员工会表示:“记者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危险,但这些(受害)记者并不是在海外战区工作,而是在民主国家、自己的办公室里,这样无耻的杀戮特别让人震惊。”

  (2015-01-08 11:14:57)

  

  【延伸阅读】法国民众掀起“我是沙尔利”活动 周刊销售一空

  参考信息网1月8日报道 外媒称,法国讽刺杂志《沙尔利周刊》自1月7日早上受到恐怖袭击后,首都巴黎以至全国进入紧急反恐戒备,当局大举追捕仍然在逃的袭击者的同时,国民一致对这袭击事件感到震惊,并为遇害者哀悼,为其家属难过,更为言论自由而感到悲愤。

  据法新社1月7日报道,枪击案被视为对言论自由的侵犯,法国各地陆续出现集会,支持言论自由。法国媒体过去数度成为攻击目标,但以《沙尔利周刊》案死伤最重大。

  目前,社群网络上泛起张贴“我是沙尔利”图片的运动,藉此表达对媒体及言论自由的支持。

  法国国家记者工会声明,这起案件杀的是言论自由,谋杀记者等同恐吓媒体业,试图让媒体噤声。

  《沙尔利周刊》办公室出事现场位于巴黎东南11区一条小街,该地区是移民聚居地。就在法国当地时间7日下午5 时,大批民众在广场聚集,哀悼受害人及抗议恐怖袭击事件。国家新闻从业员工会(SNJ)呼吁同行参与集会,并默哀一分钟。

  该周刊每逢周三出版,早上发生血腥袭击后,不到黄昏前,1月7日的最新一期已在首都多个报刊亭全部售完,连平常没有习惯阅读该周刊的人也希望买到一份。

  一名报贩雇主皮亚先 生说:“今天这周刊还没到下午4时已卖断市,以前从来没销售得那么快!但我们心中非常难过,恐怕这一期是周刊的最后一期。”

  (2015-01-08 09:50:14)

  

  【延伸阅读】境外媒体:攻击《沙尔利周刊》凶手一度找错地址

  参考消息网1月8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法国讽刺杂志《沙尔利周刊》1月7日遭持枪男子袭击,法国紧急缉捕凶手,以下是法国40年来最惨痛恐怖袭击事件的事发经过。

  台湾“中央社”1月7日援引外媒报道称,上午11时20分左右,2名头戴面罩、手持AK47的黑衣男子,闯入巴黎街区尼古拉-艾培路6号(Nicolas-Appert)。《沙尔利周刊》资料库就在这个街区。

  他们大喊:“这里是<沙尔利周刊>吗?”接着发现自己找错地址。

  他们很快沿着路找到10号,朝柜台人员开枪后闯入二楼,当时记者和漫画家正在开采编会议。

  警方消息人士说,两名男子在会议室开枪、冷血屠杀众人,包括派来保护1名漫画家的警察,这些警察来不及反应。只有1人躲在桌子底下而活下来,目击者听到两人大喊“我们为先知复仇”、“真主至大”。

  11时30分,警方接获沙尔利周刊总部发生枪击案的报案,立即派员前往处理。持枪男子逃跑时再次大喊“真主至大”,与警方面对面后展开枪战。他们爬上1辆黑色雪铁龙C3,与另1辆警车交火、开了10多枪,未伤及车内警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根据令人不寒而栗的业余影片片段,这些嫌疑人发动攻击时异常冷静,拿着枪在街上大步行走、扫视周围寻找目标,而后行刑式枪杀1名瘫倒在地的受伤警察。这名警察高举双手,似试图保护自己。

  2名凶嫌接着看看周围,慢慢跑回等在路中央的车上,其中1人还停了一下,弯腰捡起掉到地上、看似枪枝的物体,接着才跳上车,坐进前座。2名男子上车后,有条不紊、冷静地离开。持枪男子在巴黎东部弃车后,劫了另1辆车,逃往巴黎北方,当局到这里追丢。

  (2015-01-08 09:46:55)

  

  【延伸阅读】新闻背景:《沙尔利周刊》与法国新闻讽刺传统

  参考消息网1月8日报道 英媒称,法国讽刺杂志《沙尔利周刊》在首都巴黎的办公室1月7日遭到3名枪手袭击,造成12人死亡。另有10人左右受伤。《沙尔利周刊》之前就受到过暴力袭击,但此次是最严重的一次。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8日报道,2006年,当《沙尔利周刊》转载讽刺伊斯兰先知穆罕穆德的漫画时引起许多穆斯林的不满。该漫画原来刊登在一家丹麦报纸上。

  2011年11月,《沙尔利周刊》曾遭到过燃烧弹袭击。

  《沙尔利周刊》的推特上最近曾登出伊斯兰国激进领导人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的漫画。

  《沙尔利周刊》的编辑查波涅尔曾经收到过死亡威胁,因此有警察保护。

  BBC在巴黎的记者说,法国新闻也有讽刺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沙尔利周刊》是继承这一传统。

  这一传统包括左翼的激进主义与挑衅性的谩骂相结合,有时往往接近伤风败俗的地步。

  早在18世纪,这种讽刺的对象往往是王室,比如王室的风流韵事等。

  而今天讽刺的对象可以是政客、警察、银行家等等。

  而《沙尔利周刊》正是这种精神的倡导者。该杂志决定刊登讽刺穆罕穆德的漫画与法国新闻界的这一传统是相辅相成的。

  《沙尔利周刊》的发行量并不大,曾经有10年由于缺少资金而停刊。

  但由于其华丽耀眼的封面、煽动性的标题使它成为报亭、火车站书店书架上的一大特色。

  《沙尔利周刊》的特点就是利用喜剧图画栏目、卡通和漫画等讽刺时政人物。

  该杂志刊登过的一些漫画包括拿着滴血移民头颅的警察、自慰的尼姑、戴安全套的教皇等等。

  它的目的就是要挑战权威、讽刺时政。

  但《沙尔利周刊》的手法被认为既粗俗又无情,还往往带有恶意攻击性。

  《沙尔利周刊》代表法国政坛的极左派。

  杂志社的大多数职员是漫画家和作家, 他们每人都有只有一个字的笔名,但是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们的真名实姓。

  (2015-01-08 08:44:11)

  (原标题:译名答疑:《沙尔利周刊》还是《查理周刊》?)

相关阅读

有意味的“新年第一虎”

2014最后一天他在写新年献词,中纪委biaji扔一个开封市委书记出来;2015第一篇赶上周日的壹周侃,中纪委biaji又扔一个南京市委书记出来。一个没赶上跨年,一个没赶上2015的第一个周一。这节奏,这酸爽。

巴黎查理周刊恐怖袭击案

《新观察家报》称有12人死亡,蒙面枪手为两人,使用AK步枪和火箭筒,时间是上午11点30分。这是1945年法国光复以来,巴黎所遭遇的、造成最惨重伤亡的恐怖袭击。不过一些目击的邻居有不同说法,他们称看到3名、甚至5名袭击者。

媒体札记:走出“西点”

媒体多年来反复的辟谣,终使“西点军校学雷锋”谣言开始土崩瓦解。然而,这仍然不能解除民间疑问——那黑板上的画像是怎么回事?西点人到底知不知道雷锋?

出租车是个腐败行业

为什么说这是行业性腐败呢?汽车作为这个行业最主要的经营设备,理应是资本方承担投资成本和责任,当要驾驶员把车买下来,也就意味着资本方将这一成本和责任转嫁给工人承担。既然资本方连主要的经营设备都不需要承担投入责任,那么,还有什么资格作为资本方呢?

  • 巴黎博主:枪杀案后当地华人的反应
  • 吴龙贵:官员要习惯生活在放大境下
  • 古代的交通肇事罪如何定罪
  • 曹雪芹如何模仿《金瓶梅》
  • 独家前瞻解析年度大戏《芈月传》
  • 当无性婚姻遇上青梅竹马怎么办
  • 在世界各国打黑车的7种遭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