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洲
“漂校一族”,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词汇,意指从大学毕业已好长时间了,依旧留连在高校周围不肯离去的大学毕业生。属于“漂校一族”的有多种情况,有的是人虽然走上了社会,但心理并未“断奶”的;也有的是一时没有找到工作又不愿回家的;甚至还有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又重新回到学校去寻求依靠的。
关于“漂校一族”,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而这些答案有的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也有些则缘于高等教育体系自身。
据统计,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300万,这就意味着社会需要同样多的工作岗位来容纳他们。在一个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的社会,存在着相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对此,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统计数字表明,即便是在签约率比较好的上海市名校,也只有60%大学毕业签约,而有的高校毕业签约率甚至达不到20%。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信息,预计明年不能按时就业的北京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万人。这样一来,对大学生所造成的精神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对家庭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一定影响。
就业形势的压力,现实和预期的差距,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不相融合等问题,对高等教育体系本身如何与社会接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年来,高等教育日益普及,但由于对国内市场需求预测不够,如同工业产品一样批量生产出来的大学生必然过剩无疑,而同类专业设置过剩也必然会导致同一专业的毕业生的膨胀。
新时期以来,从1980年到1998年,高校生增长了两倍,而研究生则增长了八倍。从学科来看,这些年来,由于经济学科吃香,学经济的在校生已从1980年的3.2%,激增到1998年的14.9%,仅次于在校的工科生。而在会计业人才早已过剩的情况下,每十名在校大学生里居然还有一个在学会计专业的。
迫于就业的压力,现在学生所选择学习的专业多不是出于自愿甚至是违背个人兴趣的。统计数字还表明,64%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理工科的大学生注重专业对口的也只有16%,这种现状,不仅影响到今后社会实用人才的培养,也限制了真正与时代同步或超前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由此可见,高校与社会接轨存在着一定距离,而如何进行这两个链条的有机衔接,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新课题。不然的话,这“漂校一族”,还会继续漂下去的。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