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从记者被辞退看舆论监督的尴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4日17:39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李曙明 10月22日《内蒙古晨报》报道,10月14日,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也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内蒙古《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记者郝建军被报社辞退。一个同事交口称赞“业务能力出色、爱岗敬业”,被访对象众口一词“为人正直” 以郝建军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和对新闻工作的执著,这次变故对他来说未必不是一个走向更广阔舞台、开始崭新事业的契机。但是,“契机”的出现,并不能阻止我们对报社辞退郝建军是否合理的追问———在我看来,这种追问不仅关系到对记者本人的公正,甚至可能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走向。 在郝建军的一再追问下,社长讲了报社辞退他的三个理由:一是“朋友来往多,影响其他人正常办公”;二是“衣冠不整,有损电视报社的形象”;最后一个理由是“反面报道有点多”。我认为,前两条理由根本不值一驳,倒是“反面报道有点多”的说法耐人寻味。 即使信息闭塞如我,也已经不止一次耳闻同行因为做“反面报道”而被辞退的消息。我不是说记者不能被辞退,也不是说记者不能因为做“反面报道”而被辞退,如果记者在“反面报道”的采访报道过程中,违背新闻纪律,背离职业道德,被辞退就是咎由自取。但是,如果没有违背新闻纪律、职业道德,仅仅因为“做反面报道有点多”而被辞退,就很难认为是正当的。 “反面报道”是相对于正面报道而言的。尽管内容不同,但不论正面报道、反面报道,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社会丑恶的东西少一些,美好的东西多一些。《内蒙古晨报》报道说,郝建军写的大量“反面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对于这样的记者,应该好好嘉奖才是,辞退是哪家的道理? 然而从现实看,做“反面报道”的难度,承担的风险,都远非做“正面报道”可比。本人也是记者,一路绿灯和处处碰壁,笑脸相迎和“门难进,脸难看”的强烈对比,让我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报道体会颇深。而记者挨打也是越来越频繁,10月22日新华社消息,该社又有记者在河南采访时遭到殴打。因为采访中的不同“待遇”,不少记者对做“反面报道”有畏难情绪。据说,一些新闻单位为了鼓励记者做“反面报道”,出台有这样的内部规定:“反面报道”一个字折合正面报道三个字。本来,对于《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来说,有一个搞“反面报道”乐此不疲的郝建军,报社该感到庆幸,哪有往外推的道理? 非常遗憾,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反面报道”是抹黑、添乱,对新闻单位的“反面报道”动辄指手画脚。而一些新闻单位内部,领导的心情也矛盾:一方面,读者、观众欢迎“反面报道”,不能丢了“眼球”;另一方面,一旦由于“反面报道”而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当压力来自“上面”的时候,记者又往往被当作“替罪羊”推出来。在这样的现实下,出现记者因为“反面报道有点多”而被辞退的反常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一旦“反面报道有点多”成为记者被辞退的理由,还有哪位记者愿意去做费力不讨好的“反面报道”?对此结果,最高兴的又会是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