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花面粉全调查:河南产品为何频频蒙冤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18:26 郑州晚报 |
反思:河南产品为何频频蒙冤 今年春天的“平舆毒黄花菜事件”和4年前的“原阳毒大米事件”,几乎让我们河南的两种优质农产品遭遇灭顶之灾,而“豫花面粉事件”更是离奇,面对4年间的3次人为伤害,我们想问,也必须问,这是为什么? 痛苦回忆 河南产品4年三蒙冤 2000年12月初,广东卫视播出在广州市场上查出河南原阳大米掺有矿物油的消息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原阳大米有毒”的消息便传遍全国,使原阳大米这个素有“中华第一米”之称的河南名牌惨遭重创,也给原阳大米市场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然而,7天后,河南省卫生部门的权威检测发现,原阳大米清白无辜,“从原阳销售到广州的毒米并非产自原阳”。 作为全国黄花菜主要产地之一的平舆县,每年种植面积达两万多亩,平均亩产鲜菜2000公斤或干菜200公斤,主要销往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等大城市,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3月15日,沈阳发现了24.5吨有毒黄花菜,随后卫生部向全国各主要产地发出了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加工黄花菜的通知。此举一出,一些新闻媒体把目光投向平舆,继而导致平舆黄花菜大面积滞销,菜农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然而,55天后,卫生部再次发出通告,证实平舆黄花菜并没有毒,为之洗清了不白之冤,但他们的损失由谁来赔付? 而今年10月初,“豫花”牌面粉受伤害的原因更加离奇:执法部门弄错了国家质量标准,引发媒体大肆炒作! 痛出何处 有人仍热衷“妖化河南” “一些人要用老鼠屎坏了我们的好汤。”河南的有关负责人在事后检讨被媒体曝光的原阳毒大米事件时认为,这是一起原阳大米品牌被不法分子利用所炮制的冤案。 事实上,在这一桩桩产品问题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河南产品被人为妖魔化的事实。 在原阳大米事件发生前,一些不法大米经销商为了获取利益,不管哪里的大米,一律装入原阳大米的包装袋,为了让外地米达到原阳大米的成色,总会做些手脚。而这些被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一曝光,市场就对原阳大米关闭了,大多数守法经销商的优质大米也被错误地清出市场,为不法商人承担了责任,地方政府有口难言。 在平舆黄花菜和“豫花”面粉事件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脉络。 沈阳市场查处24.5吨有毒黄花菜后,在全国引起了震动。可是国内有着众多的黄花菜种植基地,然而,南方一家媒体记者却单单把目光投向了平舆,随后中央多家媒体都纷纷前来,使平舆黄花菜频频出现在公众的目光中,遭受的损失也最为严重。 应该看到,河南产品被人为妖魔化的过程中,一些市场管理者和地方政府以加强管理为名,简单运用行政手段搞一刀切,禁止某个地区的所有同类产品入市,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使得被妖魔化的“豫牌”产品在人们想像和猜测中“罪加一等”。 痛定思痛 河南企业要学危机公关 河南产品为何频频蒙冤? 其中原因令人深思。 昨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谷建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是粮食和副食品行业聚集地之一。之所以出现这种人为诬蔑河南产品形象的现象,有两个原因需要注意,首先是企业的自身行为。河南副食品企业起步较晚,在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市场态势的把握缺乏成熟的运作手段和应急机制,导致问题出现后,不能迅速消除影响;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前几年河南形象被恶意破坏的影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被反映到了经济领域。 在“豫花”事件发生之前的一次食品行业经营研讨中,就有经济学家结合原阳大米的教训,提出了“我省创名牌农产品不易,要注意强化保护手段”的预防理念。 虽然“原阳大米事件”、“平舆黄花菜事件”还历历在目,但不幸的事件却以更加离奇的起因发生,这说明我省的著名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应对人为破坏产品形象的应急机制,甚至还没有树立这样的观念。 我省另一家面粉企业的负责人则认为,地方政府在“豫花”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当本地的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出现公关危机,尤其是被误解或被陷害时,政府仅有积极的姿态参与调停是不够的,而是要有一套配合企业正当行动的方案。对于“豫花”事件失控的原因,政府也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这家曾经是“豫花”商业对手的面粉企业负责人最后说:“对待食品这类关乎生命安全的产品,大程受到的伤害是巨大的,一下子很难恢复元气,我们也可能遭遇这样的事情,所以对待湖北当地该事件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如何赔偿,倍加关注。”(晚报记者 尹海涛)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