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郑州晚报独家调查 工读学校招生窘境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17:11 郑州晚报

  10月11日上午,郑州市某中学13岁的学生小强(化名)离家出走已经几天了。小强离家出走的原因据说是因为他迷恋到网吧玩游戏,曾经连续旷课一周,班主任戏称“要把他送到郑州市工读学校”,于是他就离家出走了。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至2002年,在本市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率所占比例分别为16.1%、11.7%、10.1%、16.1%和18.7%。来自郑州市工读学校的最新消息说,该校目前的学生不足30名,今年仅招生9人。一方面是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提升,另一方面是工读学校生源急剧下降,两者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什么原因导致工读学校远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从10月10日开始,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工读学校今年招生仅9人

  “问题”学生在这里找回自信

  10月13日上午,郑州市工读学校。

  20多名学生正在教学楼前进行课间活动,清一色都是男生,他们有打羽毛球的,有互相追逐玩耍的,有在一起打篮球的……看不出这些孩子与普通中学的学生有什么两样。

   家住中原区的赵瑞(化名)女士正巧带着儿子亮亮(化名)来学校“看看”,老师带领赵瑞女士参观了学校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以及普及投影仪的教室,赵瑞决定给孩子报名。

  老师初步了解到,赵瑞女士去年离婚,离婚“大战”对孩子的影响不小。今年13岁的亮亮在一年前迷恋上电脑游戏,开始偷偷“拿”家里的钱,并撒谎说到同学家过夜,经常夜不归宿。今年赵瑞女士发现孩子“拿”家里的钱时,开始制止他,但亮亮的“胃口”已经大了很多,从妈妈那里断了经济来源后,他和伙伴找低年级的学生“别钱”。学校老师曾向赵瑞多次提出把亮亮送到工读学校,犹豫再三,赵瑞才决定带着孩子到工读学校“看看”。

  15岁的小磊(化名)在教室一角默默看书。问及在这里和在原来的学校有什么不同,他说:“这里的老师很关心我们,吃的好不好、心情好不好老师都很在意,原来学校的老师就顾不了这些。”在原来的学校时,他因为和同桌上课说话,老师罚他站到课桌上,后来老师嫌课桌不够高,又垫了张椅子,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便破罐破摔。

  14岁的小林(化名)是因为迷恋网吧被家人送来的。他告诉记者,因为工读学校实行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老师看得很严,现在他已经戒掉迷恋网吧的毛病,家人打算把他转回原来的中学。在工读学校,不少学生因为坏毛病改掉、成绩进步较快,他们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自尊和自信重新回到他们身上。

  郑州市工读学校政教主任胡志宏介绍,送到这里的孩子此前有打群架、打伤老师等行为的占10%,另90%的孩子基本上是由于家庭教育失当,孩子迷恋网吧,继而引发偷钱、“别钱”等一系列轻微违法行为。工读学校区别于普通中学的重要特点就是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首位,所以孩子的行为转化率高达90%以上。上一学期初三年级的25名学生中,有17人回到原中学参加中招考试,剩下的8人大部分考上职业学校,1人参军,1人跟随父母做生意。

  工读学校学生“享受研究生待遇”

  据了解,工读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市内各所普通中学,实行的是“托管制”。学校和家长感觉束手无措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同意的情况下,家长和学校可以把孩子送到工读学校,原学校和工读学校签订托管协议,原学校保留学生的学籍并负责发放毕业证。工读学校的运作如同“流水席”,随时送来学生随时接收,“转化”好的学生随时可回原校就读。

  郑州市工读学校也叫郑州市劲松职业学校,工读学校有一个与普通中学不同的地方是,学生在学习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每周增加4节劳动技能培训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毕业时,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拿到“双证”。

  夏启超校长告诉记者,工读学校今年5月从火车站地区搬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木兰里,学校占地15亩,教师编制25人。过去在校学生最多时有120人,现在在校学生不足30人,今年招生仅9人。

  之所以向媒体说明这个现状,夏启超说:“要说混日子,只有一个学生我照样可以当校长,但社会责任感让我对这种现状感到不安,因为这意味着许多孩子正游走在违法犯罪边缘。”

  夏启超列举了一组数字:郑州市现有初中生11万人,农村辍学率在2%,城市辍学率在1%,这样算起来,每年辍学流向社会的学生最保守估算也有500人。这些由于种种原因辍学的未成年人中的许多对于普通中学来说都是“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中有一部分躲躲藏藏地就业了,但很不稳定;绝大多数“问题”学生流入了社会,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徘徊在监狱门前。

  与此同时,工读学校平均一名老师带3至4名“问题”学生,让“学生享受研究生待遇”的现状,这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夏启超校长指着教学楼楼道内“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和责任心”的工读教育目标告诉记者,不管来到工读学校的新生有多少,他们工读教育的目标不会改变。

  来自法院的少年犯罪报告

  与进入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人数下降相反的是,近年来本市未成年人打群架、盗窃、结伙抢劫等违法犯罪率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少年合议庭给记者提供的数字显示,1998年郑州市两级法院审结各类刑事犯罪案件2843件、3963人,其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285人,占7.19%;1999年审结各类刑事犯罪案件3430件、4986人,其中未成年人348人,占6.97%;2000年审结各类刑事犯罪案件3285件、4926人,其中未成年人365人,占7.4%;2001年审结各类刑事犯罪案件4168件、6154人,其中未成年人422人,占6.85%;2002年审结各类刑事犯罪案件3818件、5605人,其中未成年人401人,占7.15%;2003年1—5月审结各类刑事犯罪案件2012件、2946人,其中未成年人221人,占7.5%。

  1998年至2002年,在本市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分别为16.1%、11.7%、10.1%、16.1%和18.7%。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点,法官介绍,据7个基层法院的统计,未成年人抢劫、盗窃犯罪非常突出;强奸、杀人、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也居高不下;此外近年开始出现一些如介绍他人卖淫、协助组织他人卖淫、贩毒、交通肇事、强迫交易等新的未成年人犯罪类型。

  为什么学生不愿上“工读”

  少管所遗留的痕迹?

  一方面是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一方面是“问题”学生不愿到工读学校就读。“问题”学生为何不愿到工读学校就读?是教学方式出现问题,还是另有原因?

  据夏启超校长介绍,郑州市工读学校始建于1980年。在1988年以前,工读学校由公安和教育联合办学,接收一些包括危害社会秩序以及轻微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学校曾入驻3名民警,协助“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那个时期,将“问题”学生送到工读学校可以采取强制措施。

  1986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颁布实施后,郑州市建起了少管所。从那时起,工读学校遵循三同意(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原则,招生方向有所改变,原来招收12-17岁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及有严重不良行为、不适宜留在原学校继续学习,但又不够劳动教养、少年收容教养或刑事处罚的中学生;现在变为挽救、教育、矫治具有不良心理、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场所,不良行为具体表现为经常打架、旷课、逃学、小偷小摸、常与同学发生纠纷等行为,这类家长和学校管不了、感觉束手无措的学生需要到工读学校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由于过去工读学校肩负着少管所的功能,所以很多家长对工读学校的认识目前仍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中。工读学校宣传很少,市民对工读学校了解很少。

  工读学校是“染缸”?

  记者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家长没听说过工读学校,35%的家长认为工读学校就是少管所,10%的家长认为不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工读学校,认为那就是一个大染缸,本来就有问题的孩子会变得更“黑”,只有5%的家长表示,如果孩子真的到了管不了的地步,会考虑把孩子送到那里就读。

  工读宣传力度不够?

  工读学校的老师都承认,工读学校今天这种局面和学校宣传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老师们呼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重视工读教育,加强工读教育建设,因为“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都不知道工读学校搬迁后的新校址。一些普通中学的校长跟随教育部门组织的检查团来工读学校检查时才知道工读学校的地址和工读教育现状。”

  “问题”学生出路在何方?

  据分析,“问题”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在于“问题”学生自身的原因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失当。河南省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周正教授认为,“问题”学生离开正常的成长途径(上学、考学)后,从心理上会觉得自己不同于其他在校学生,这种失落和自卑心理相对而言容易导致“问题”学生接触违法犯罪人员,学习、模仿犯罪行为的机率较高。

  周正教授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70%的责任在于家长,20%的责任在于社会不良影响,10%的责任归咎于学校教育失当。他解释说,绝大多数“问题”学生的父母应该说都不懂得爱孩子或不懂如何正确爱孩子,大部分“问题”学生迷恋网吧、攀比消费等行为的根源都和家庭教育失当有关。

  不少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要求孩子达到父母期望的标准,这种错位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最大,这会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到底有多爱自己。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小,尤其是具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文化影响,使孩子错误地认为“谁惹我就砍了他”是一条社会准则,从而导致讲哥儿们义气、打群架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在学校教育方面,心理学家提倡,“摸摸‘问题’孩子的头就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但目前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导致部分老师对“问题”学生缺乏耐心,甚至将这些孩子视为“包袱”,从而使“问题”学生出现更大的问题。(郑州晚报 记者 党晓梅 寇金明)

  (本文在采写中,得到了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少年合议庭审判长赵健良的大力支持,本报特此表示感谢!)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