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5月15日17:27 新浪新闻

分享

  2016年5月15日,第二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柏悦酒店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就新形势下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研讨。在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王辉耀:我觉得您分享的很有价值。既使是入乡随俗,也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开展业务。

  下面的时间开放给现场嘉宾互动。大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什么看法,在座也有很多有经验的专家。

  陆侨治:我见证了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我本身在加拿大居住了22年,现在又回国创业。不仅是“走出去”,还是在中国国内,作为企业家,首先应该学会尊重和责任。我曾经带过身价1000多亿的企业家到国外去投资,他的很多行为跟当地都是格格不入的,很多小事情弄得我们很被动。因为他很厉害、很有钱,他就觉得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到一个地方去,首先让人家喜欢你,让人家接受你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什么文化,一定要让当地人接受你。

  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很有意思。中国人是说话的声音很大,笑的声音很小。老外是说话声音很小,笑的声音很大。我们去到当地以后,首先要学习,学习尊重,学习责任。这一点做不好,企业在当地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现在回到国内来,最大的感受还不是雾霾这样的东西。最麻烦的就是每天开车出去的时候,开车开不动。每个人开车都比我厉害很多开奔驰600是这么开,开夏利也是这么开。他在想他们为什么不懂得跟我分享道路?我真心希望企业家们出去的时候能够去学习,要懂得尊重和责任。这个时候成功就开始了。

  张智国:今天四位嘉宾的分享特别受益。我想跟大家分享五点。

  第一,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为了什么?这个值得大家去思考。

  第二,我们走到哪儿去?“一带一路”国家对我们的友好程度、欧盟、非洲对中国企业的态度。

  第三,谁走出去?到底是中小企业,还是跟着国企大哥一起。

  第四,怎么走出去?跟当地企业的融合方式。

  第五,什么走出去?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前门第一家麦当劳、肯德基刚刚开业的时候,我们输出的是什么东西?经过时代变迁,我们研究企业“走出去”的历史,应该梳理这些内容。

  宋海旭(音):在美国工作那么多年也是在证券公司工作,也带着中国的企业做并购、上市。过去十年也跟民企和地方国企打交道。前面几位都讲到了“走出去”,我现在讲到的是如何互相借力的问题。在国家层面想走到哪里,出去的企业想达到什么目的。

  我想到了双汇肉食集团到美国做并购的案例。我们都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走出去”。国外的全球化已经进行了70多年,上午有人提到日本和韩国,我们这个国家和其它国家的“走出去”还是不一样。双汇跟国内的银行集团又如何借力。中国银行参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程,无论是通过东盟会议,还是在欧洲进行布局。以荷兰为例,中国国企在荷兰的数字是零,现在已经达到了600多家。双汇在美国并购全美最大的肉食集团的时候,自己的出资只占10%,其它几家商业银行给予的贷款支持,以及借助中国、美国的PE基金,三方合作以后如何跟国外其它的同类对手竞争?别人已经布点了,在我下棋的时候,如何把别人的点连成面,最后变成一张网。

  黄卫东(音):我是从事矿化管理的。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请我们帮助他们培养国际人才,像中粮派出去的第一批人。今天上午龙部长提到中国怎么包容,还有吴大使提到的中国人怎么样具有全球观。最重要的是中国人走向西方的时候是两种不同的体系。中国人走到国际怎么管理外国人,最难的就是我们的大脑怎么转变思维。1840年开始,中国被迫整合西方的思想。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儒家思想每时每刻都在跟西方文明相碰撞。中国企业总体来讲是关键人组织。在座的企业家,思想都很国际化。中国企业要国际化,第一就是要让人的关键人的思维达到国际化,这个组织才能跟得上国际化的思维。  

  詹宏钰:我来自印度塔塔集团,我特别同意刚才讲的,现在全球化的事不是所有公司都应该做的,还是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适合你的就做,不能跟着口号,最后发现很多风险没办法规避。一个经常做的做法就是跟着龙头企业做,像三一这样,它要配套,跟他们做能少走很多弯路,跟出去再扩大加工。

  比如说像当年我们国外汽车公司到中国来,我们国产化是怎么搞起来的?也就是它过来以后,它把它的配套商都带过来,慢慢我们的工业水平都提高了,塔塔集团进入中国不是自己想来的,是因为塔塔软件外包服务企业客户都来中国了,像宝马这些公司它们都来了,这种做法是很轻车熟路的,加大订单,慢慢扩大市场。如果我们单独自己去闯,认为我们可以的话,那肯定会有很多弯路要走,所以说像我们已经走出去的那些企业跟他们一起走,是可以规避很多东西的。

  王辉耀:这个观点很好,跟着上下游走出去很好,环球时报何总也请您简单分享一下。

  《环球时报》编委何申权:我是环球时报的何申全,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这几天正好思考全球化的问题。大家知道这几年美国一直有一种声音,就是觉得中国才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上一轮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保住了基本优势,但是对中国的相对优势已经下降了,美国觉得中国搭了上一轮全球化的便车,我感觉确实是,在上一轮的全球化中,中国也是误打误撞找到了在全球化分工体系当中非常好的位置,也发挥了自己非常大的比较优势,就是成就了过去30年的发展奇迹。

  现在我们看,美国对上一轮中国得到的好处有一点忌惮,它是不是在另起炉灶,比如说发展TPP,在西太平洋搞TPIP。昨天欧洲议会投票,不认中国经济的市场地位,美国又在WTO起诉中国的肉鸡。我感觉中国在上一轮全球化中的红利基本已经被耗尽了,接下来美国和西方又在重新塑造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在现在这个背景下的话,将会面临更大的阻碍、防备,也可以说是别人在算计你,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想我们推动的一带一路,是不是也是中国重新构建的一种全球化呢?中国的一带一路和美国的TPP和TPIP,虽然说也是一种全球化,有个老师说现在是两套半球化。中国的一带一路涵盖的是50多个国家,大概30多亿人口,实际上是半球化。将来的全球化会不会分裂呢?我也特别希望能听到各位企业家的感受,因为有一系列的经验,谢谢。

  王辉耀:谢谢何总,上午你可能没有注意到,上午我们就讨论了你问的这个问题,上午我们两轮讨论都谈到了这个话题,到时候可以分享一下,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了及

  李彦:各位嘉宾好,感谢CCG王主任的邀请,我的介绍在会议手册里有,时间关系我就不说了。我分享一下在2010年的时候,那时候应邀巴西去开会,戴尔邀请全球女企业家的高峰会。因为我们公司是做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在成立了11年,主要是在国内给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工业项目做工程项目管理。我们的经验就是跟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回头客他们在哪里有项目我们就在哪里做,这一点觉得挺好。2011年的时候我在巴西,觉得也是个机会,那时候正好跟我们公司另一位创始人,也是我先生一起拜访了当时在巴西的美国商会,就是想学习一下当时在巴西有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服务,巴西的发展也需要。

  当时公司考虑主要还是想美国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想巴西也太远了,一直没走出这一步,但是一直想着。今天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一个是相到当时自己公司规模还比较小,另外可能是考虑到其他原因的限制,我们没有准备好去走出去。但是这一直是在我们的战略发展里面在考虑,这两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包括我们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很多企业找到了我们,包括我们前一段在北京开会说到,有一个企业是在印度也需要我们这样的服务,我们就想到这可能是一个好的机会。像刚才詹先生也在说,跟企业一起去这个地方发展。

  另外还有一点,CCG也许在今后可以给我们这样的企业或者是单位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可能是一些信息的互动和资源的分享,谢谢。

  王辉耀:谢谢,我们每年还举办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论坛在每年年底,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两届了,今年要举办第三届,我们还会同时发起中国企业全球化联盟,这样会更多的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因为时间的关系,我知道还有很多嘉宾的精彩观点没有分享,但是我们这场会开的比较迟。不过刚才几位嘉宾都做了非常精彩的分享,而且有可实施、可操作的建议,各位研讨嘉宾也提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下一轮我们还要有更精彩的观点,所以时间就留给下一轮,请下一轮主持开展下一轮的分论坛,再次感谢这一场的嘉宾。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石洋

相关阅读

认识到生命空无,就无往不胜

只要认识到空无的道理,生命就无往而不胜。生命想透了其实与一个晚期癌症病人无异,什么都不必太过执着,喜欢干点什么事就干点什么事而已。

下一个美国超级英雄特朗普

“特朗普现象”其实是美国新教文明进入衰退期以后的一次自救。特朗普和他背后的美国群众,是对内外挑战的坚决应战,是美国文明不甘沉沦的生命活力迸发。而与之对立的建制派,则是腐朽的、堕落的。特朗普参选的结果,将决定美国未来是走向中兴还是就此沉沦。

支持年轻人构建中国科学未来

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这一点大家有广泛共识。完善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涯起步不久、相当于国外助理教授时期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当代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博士后和研究生。

当今世界的130多个共产党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国家的共产党与社会党开始不同程度的互相交往、联合斗争。中共自1982年以来也与社会党国际和多国社会党建立联系,甚至多次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社会党国际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国际代表大会。

  • 李银河:《超脑48小时》令人潸然泪下
  • 日本新大使能否化解中日危局
  • 管仲进行“货币战争”的六大绝招
  • 杜甫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 《傲骨贤妻》剧终对女主有终极三问
  • 咪蒙:所谓情商高,就是要有分寸感
  • 盘点中国各地最有情怀的早餐(图)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