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言论支持媒体报道南丹事故 媒体如何公正报道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9月04日08:22 北京青年报

  《人民日报》言论支持媒体对南丹事故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

  2001年8月27日,发生了一件新闻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当媒体连续报道发生在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之际,有人支持媒体的报道,也有不同的声音。此时,8月27日当天的《人民日报》在要闻版“人民论坛”上,刊发了题为《假如媒体缺席》的言论。言论认为,此次媒体对事故的报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一种让媒体公正介入的秩序”。《人民日
报》这篇言论立即引起媒体关注,纷纷转载,有关专家给予高度评价。那么,这篇言论是怎样写作和刊出的?此时刊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媒体今后该怎样按照“公正介入的秩序”进行新闻报道呢?

  言论支持媒体报道南丹事故

  最新消息说,到8月31日国务院调查组已查明,“7·17”南丹特大透水事故的遇难者为81人,已找到80具遗体。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拉甲坡矿井下9号井标高-166米平巷的3号作业面,由于实施违章爆破引发了事故。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的一些人和矿主串通一气,隐瞒事实真相,有关责任人已移交司法机关。

  7月17日,在广西南丹发生了特大透水事故。当地政府官员竟隐瞒不报。半个月后,这起特大事故才被媒体曝光,舆论大哗。国内媒体纷纷涌向南丹,对事故查处过程等情况追踪报道。

  此时,再次出现了媒体对事故报道太“乱”的不和谐音。令人欣慰的是,也有政府官员站出来对媒体的报道表示感谢。

  正是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人民日报》发表了《假如媒体缺席》的言论。言论立论新颖,旗帜鲜明地支持媒体对发生在广西南丹透水事故的报道。同时,触及了在新闻工作指导观念上长期存有争议的理论问题。

  《人民日报》言论一出,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和媒体的关注。《羊城晚报》以《事故曝光不可怕,媒体沉默才可怕》为题,当天就在头版位置转载了《人民日报》这篇言论。媒介专家言论说,文章在新闻工作的指导观念上,是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近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官员再次表态说,国务院调查组将排除一切阻力,对南丹“7·17”特大事故坚决一查到底,给人民一个满意的交待。同时充分肯定记者对揭露南丹“7·17”事故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记者发扬了正义感,政治敏感性强。

  文章是一位年轻编辑的"有感而发"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这篇立论新颖、敢于触动新闻报道敏感话题的言论,出自于一位年轻编辑之手。8月28日记者在《人民日报》社内采编大楼,见到了这位还不到30岁的作者裴智勇先生。裴先生告诉记者,他现在是《人民日报》社国内部编辑,人民大学法理学硕士。

  记:这篇言论是编辑部交给您的任务吗?

  裴:不是指定报道,完全是自己的有感而发。

  记:很想知道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

  裴:我没参与这次广西南丹透水事故的采访。但我每天都要上网看新闻,也很关注这次南丹发生的事故和报道。这期间听到很多议论。有人说,怎么现在事故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我在湖南采访时,听到很多人称赞新闻对这次事故的报道。

  同时,我还看到一个很好的事实。这么多事故报道出来后,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对事故进行严肃的调查和处理。我觉得现在对南丹事故的报道方式,总体上说方向是对的。

  中国历史上有“谶纬”学,总是把天灾(灾祸)与人事、社会政治生活相联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有人总认为事故就不能报道,或者说不能以现在这种方式报道。

  我又查看了近期很多的事故报道,想寻找一个切入点,探讨怎样认识事故和有关事故的报道以及媒体在这些事故报道中的作用和地位。知道这些事实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把它写了出来。

  记:什么感觉触动您写这篇言论呢?

  裴:近来事故报道多了,引起一些人担心。我也有一种担心,就是一些人的“担心”会不会影响政府的某些决策。所以写这篇言论的一个目的,是想提供一种理由和说明,支持、拥护现在的态度和政策。支持现在媒体对事故的这种报道方式,说明社会本身有一种自我修复机制。

  另外,我觉得作为一个公民、新闻工作者,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有一个态度。把这种态度写出来,也是对公众观念的一种引导,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事故和有关事故的报道。公众与管理层是一种互动关系,媒体应该是尽量地导致这样一种良性的互动。

  记:什么时候开始动笔?

  裴:大概是8月中旬。

  记:稿子修改过几次?

  裴:写这篇言论我觉得没太费劲,自己感觉不错。我原想发在《人民日报》的人民网上,就把稿子投到稿库里。有同事看后说写得不错,建议我把稿子投到“人民论坛”言论部。稿件交给言论部后,没有再让我修改。

  记:这篇言论触及当今一些敏感的新闻观念问题,在发稿前后您有没有什么担心?

  裴:我的文章发在《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上,我觉得更有权威性。发稿前没想到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

  稿件让评论部编辑“眼睛一亮”

  《人民日报》这篇引起轰动效应的言论,发稿时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是一个很让记者感兴趣的问题。就此,记者采访了《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一位编辑。

  记:这篇稿子的发稿过程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编:没什么特殊的地方。

  看到裴智勇的稿件后,编辑感觉眼睛一亮,文章角度比较新,觉得是一篇好稿件,就让他留下稿子,编辑部又进行了加工编辑。

  这段时间事故特别多,谈事故的言论也很多,但多是就事论事,得到一篇角度好的言论文章不容易。很多人都只是在就事故谈管理不善啦,侥幸心理啦,或者上级不重视等等方面的问题。

  记:稿件有改动吗?

  编:改了两遍。先是编辑部的编辑改了一遍,然后又让编辑部主任和总编等领导进行了修改。没做大的改动。

  “人民论坛”用稿要求是比较“苛刻”的。因为版面位置比较重要,还要考虑深入浅出让普通读者读得懂。言论部也就是让长句尽量短一点,晦涩拗口地方改了点,把一些比较深刻的道理尽量通俗地表达出来。

  记:文章标题是编辑部加的吗?

  编:稿子送来就是这个标题,没有改动。

  记:文章在8月27日这天发表,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吗?

  编:这倒没有。本来编辑部想更早一点发稿。因为别的原因这篇稿子的发出推迟了一点。

  记:文章观点新颖,触及了比较敏感的话题,这是否曾影响发稿?

  编:没有。现在事故太多了,大家也是恨之深,痛之切。敏感问题不是一点不能碰,只要说到点子上。这篇稿件不仅观点新颖,而且写得也很巧。

  文章观点早有争议难能可贵

  一个在宣传主管部门工作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专门翻看了《人民日报》这篇言论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您对这篇言论有什么看法?

  女士:我非常认同这篇言论的观点,这些观点难能可贵。言论是就南丹事故报道引发的,我觉得完全还可以展开到舆论监督的问题上。

  记:为什么?

  女士:这次事故是媒体首先报道的,又在不断地连续报道。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典型意义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媒体和主管新闻的有关方面都认同这样的报道。现在不像从前,对出现的问题尽量回避。媒体仅仅按职能部门或领导意志去报道的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扭转和改变。

  记:这是否说明以前有不同的观点?

  女士:言论的观点其实已经探讨很久了。新闻方面有两种倾向不尽如人意。一种是如《人民日报》这篇言论中提到“远离媒体”的倾向。

  一出了事故,有见不得人的事情,有人就希望媒体离得越远越好。前两年某地连续发生几起火灾,当时有关部门的意思就是不炒作,不宣扬,考虑对事故的报道会给当地造成的影响。

  但同时也有另一种意见。一些知名媒体的记者就曾与主管部门作为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说,对事故不报道,一个时候压住了某种影响,但至少没有起到警示作用。为什么一个地方会连续发生事故?如果第一起事故发生后,就给大家提个醒,把事故的来龙去脉、问题所在揭示出来,就可能避免后来事故的发生。

  另一种倾向是非常亲近媒体。许多人抱着各式各样,甚至是功利性很强的目的亲近媒体。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

  记:您个人如何看待媒体这次对事故的报道方式?

  女士:媒体如何报道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直都在争论。就事故报道本事而言我觉得没什么可怕的。事故多了,报道集中了,就会觉得国家乱了,其实不是这样的。现在读者的承受能力非常强,都有自己的判断。

  如果公众能从正常的渠道得知事实,了解到真相,也就不会去猜测,传言了。

  记:今后对事故报道能否成为一种模式?

  女士:这我不敢预测。但至少现在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有一种共识,领导在这方面也更开明了。

  另外,每一件事情都有特殊性,每一个地方的情况也不同,总的要求还是各方要顾全大局。

  宁可多角度新闻报道多一点

  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马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现在的新闻报道让他有些“乱”的感觉。但他认为只要新闻是以“真实”为标准,他还是希望多一些多角度的新闻报道。

  记:媒体关于南丹事故的报道给您什么感觉,觉得“乱”吗?

  马:乱!我觉得现在对某些事件的报道,乱的情况确实不少。

  记:“乱”的原因是什么呢?

  马: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某些记者在没有了解到最真实的东西时,在只了解一星半点时,便加上自己的意测,一部分道听途说,就不负责任地发出去了;另外就是现在大家都在抢时效。

  记:您是否认为“乱”的责任主要在媒体?

  马:不。我说的这个“乱”责任并不仅在媒体,也有政府部门的原因。比如南丹发生了事故,当地政府就捂着,编出各种说法,再加上某些负责人的发挥。

  这样说,“乱”倒是一种正常现象了。

  记:这种“乱”让您感觉是离事实越来越远,还是越近?

  马:当然是越来越近。新闻报道多角度是必然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尊重事实。在真实的前提之下,多角度报道不是坏事情,只能让人们对事情越来越清楚。

  记:一种是这种给人感觉“乱”的多角度报道;另外一种是事件结束后,媒体做一次性的报道。作为读者您选择哪一种?

  马:如果一定要在两者中必选其一的话,我宁肯这种多角度的报道多一些。读者自己还可以取舍嘛。

  以往那种一个渠道发出声音的教训太多了。一个媒体要真正发挥了作用的话,就是报道得“乱”一点,大家也可以理解。其实这些“乱”,是乱了那些要掩盖真相的人,乱了那些造假者,乱了那些腐败分子。

  记:作为政府官员您喜欢哪种报道方式?

  马:这个事情很难绝对地说。像南丹这样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人命关天的事故,不涉及什么保密的问题,就应该进行报道。对这样的事情进行多角度的报道,不会给政府部门添乱。这方面新闻监督作用应充分发挥。

  如果是一些高度机密的案件,在报道中应当有所限制。我觉得这样的限制数量不应当很多。

  新闻再现事实真相是一个过程

  记者8月27日采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先生时,问他是否注意到了昨天《人民日报》这篇言论。喻先生脱口而出道:《假如媒体缺席》。他说,当天在网上就看到了这篇言论。

  言论对一些错误理论进行了拨乱反正

  记:您如何评价这篇言论?

  喻:这篇言论最大的意义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过去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在这方面进行了拨乱反正。

  《人民日报》言论所表述的观点过去并不是没有。言论把这种观点明晰化了,用积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在新闻工作的指导观念上,是有标志性意义的。

  记:过去哪些理论是有问题的呢?

  喻:如有人认为有的报道会在社会上产生一种偏激的、灰暗的、消极的影响。这种说法以为报道是一次性完成的。

  在这样的理论之上,媒体就得一次性,非常准确、完整、系统地完成报道。媒体只能等到一件事情变得清清楚楚之后,再进行报道。这不符合媒体报道社会现实的本性。

  连续报道不断逼近事实真相

  记:这是否说媒体的报道规律是一个过程?

  喻: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关于报刊的有机运作的著名论述中,就已经对此讲得非常清楚。

  马克思说报纸是对社会真相的一种再现,是通过一个有机的时间链条来实现的。昨天的错误可以通过今天的报道加以纠正;今天的报道不完整,可以通过明天的报道加以完整。

  这是新闻在反映社会现实中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不能要求记者当事件一发生时,就洞悉事件的全部和每一个细节,丝毫不差地完成客观系统的报道。这样的话,就是对媒体的一种苛求。

  实际地说,新闻是通过连续报道的过程,不断地逼近事实的真相。

  正面宣传应该是“效果标准”

  记:很多人以为媒体这种报道方式会把事情搅乱?

  喻:这实际是一个如何辨证理解“正面宣传”的问题。

  正面宣传的标准应该是“效果标准”。一些批评性报道,确确实实达到了清污除垢这样一种效果;揭露性的舆论监督报道,可以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威信,提升社会正义。我们怎么能说这样的报道不是正面宣传呢?

  “文过饰非”的所谓“正面宣传”,抹杀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报道的效果是让腐败分子、别有用心的人高兴,让百姓憋气。不能把这种东西叫做“正面宣传”。

  报道负面情况是媒体履行自己的职责

  记:媒体该不该关注社会的负面情况?

  喻:为什么媒体会比较多地关注社会的负面情况,也就是不正常的情况?这是与媒体承担的社会角色相联系的。

  媒体“守望”的不是社会的正常现象,而是“守望”那些有可能导致社会出现问题,可能影响人民利益实现的负面情况,同时协调社会各种机制来解决问题。媒体多报道一些负面情况,是履行自己在社会中应尽的一种职责。

  社会学有一个基本原理,就是正常的东西支撑社会运作;反常的东西导致社会变化。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正常的、常规性的、不需要媒体过多关注。

  记:此次媒体对南丹事故的报道是否符合您谈到的新闻规律?

  喻:应该是符合的。这次是一种比较正常接近事实的方式。事实本身不断进展,报道方式也更符合新闻工作动态报道的新闻规律。

  记:这次对南丹事故的报道管理部门是否有所松动?

  喻:有些外国记者也提到这个问题。我倒不觉得这是一种松动。这次新闻报道本身有非常突出的进步意义,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但也让人担心这样的报道是否只局限于个别的事件,只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今后类似的报道是否可以此为例,按此模式操作,还有不稳定性。

  如果这样的报道方式能形成一种机制,将来发生同样的事件,媒体才能正常有效的、以常态的方式介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媒体如何才能“公正介入”

  记:您对言论中“媒体公正介入的秩序”的提法有何看法?

  喻:这种提法主要源于“意见的自由市场”这一新闻理论。

  “思想”和“观点”正确与否,是不能用简单多数的投票方式来决定的。要让“思想”和“观点”充分展现、交换,显示自己的光彩。社会的各种利益集团在这种交换中找到共识。这种交换未必每一次都是真理。如果这样的机制是正常的,就会很快发现错误,加以纠正。

  记:媒体如何才能“公正介入”?

  喻:有两点最重要。第一点是媒体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进行放大式的炒作。媒体的出发点应该是社会公益和正义。这是判定媒体公正介入的第一个主观条件。

  客观上的判别标准是,媒体对一件事情的报道本身,是否尽可能地以客观公正、平衡的方式介入,不是有意制造信息不对称,过滤掉已知的某些事实。

  记:客观上有没有妨碍媒体公正介入的问题呢?

  喻:社会应该有一种信息披露透明化的公正机制。我国在这方面只有原则规定。信息披露是媒体公正介入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报道失实可通过法律或行政方式加以纠正。除非有关部门认定要报道的东西需要保密,可以进行某种限制。这也符合国际惯例。

采写/本报记者王进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发表评论】【时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出国留学每日新闻


分 类 广 告
北京
  • 一卡在手健康拥有
  • 设计装饰找长城
  • 您想到德国发展吗
  • 众里寻你千百度
    济南
  • 球迷助威旅游团
  • 买汽车找润华
    上海
  • 企业网络解决方案
  • 捷迅票务特价机票
    广东
  • 日上通讯诚招代理
    河南
  • 河南地区正在招商
  • 甲方乙方硬件专区
  • 分类广告刊登热线>>


    新浪商城推荐
      香水专题
  • CD真我香水
  • 清泉女士香水
  • 古姿嫉妒女香水
  • 欢沁女士香水
  • 第五大道香水
  • CD绿毒香水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相关链接
    人民论坛:假如媒体缺席…… (2001/09/03 13:23)
    广西南丹开始矿业秩序整顿 非法矿窿遭取缔(2001/09/04/ 00:43)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南丹事故一查到底(图)(2001/09/03/ 13:23)
    图文:广西南丹原县委书记万瑞忠被依法逮捕(2001/09/01/ 12:40)
    图文:广西南丹原县长唐毓盛被依法逮捕(2001/09/01/ 12:38)
    《焦点访谈》播出南丹矿难事故调查全过程(附图)(2001/09/01/ 10:14)
    南丹事故直接原因已查清 贿赂及涉黑问题仍在调查(2001/08/31/ 14:23)
    南丹原县长和书记分别被罢免县长和人大代表职务(2001/08/31/ 11:04)
    秩序混乱令人触目惊心--目击南丹非法矿窿(附图)(2001/08/31/ 06:12)
    南丹事故遇难者尸体搜寻工作结束 共找到80具尸体(2001/08/30/ 11:10)
    评论:广西南丹特大矿难是由腐败导致的灾难(2001/08/29/ 08:50)
    广西南丹矿区发生特大透水事故专题
     新浪推荐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天一款手机送给您!
    每月十元钱网上安个家 建个人家园展个性魅力
    新浪育儿频道“情系小茵子”爱心大行动
    爱情 战争 科幻--漫画连载精彩纷呈
    运动之美 世界共享 李宁-新浪十强赛专题
    看战争巨片《珍珠港》 获精美珍藏礼品!
    电视节目短信--不看电视报 节目早知道
    订阅手机短信笑话 天天笑口常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