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点击:
天津“艾滋患者持针扎人”事件调查
目前,“扎针”成为天津人口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记者碰到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在谈论此事。但与此同时,相关传闻都是口耳相传,在记者广泛接触的数十人中,没有人亲眼目 睹此事或确切地知道“某某某被扎了”。好几次有当地人告诉记者“某时某地有人被扎了”,但当记者进一步追寻时,往往进行不下去,线索在某一个环节就断了。
评说链接:
人民网:天津扎针事件权威声音为何姗姗来迟?
面对涉及生命安全或切身利益的传闻,公众的心理往往非常脆弱。他们最渴望能够听到权威的声音,渴望从主流渠道获得真相,否则,小道消息只能令惶恐和不安继续蔓延。试想,如果政府有关部门有“危机公关”的意识,对社会传闻反应灵敏一些,不是采用“捂”的办法,而是开能通信息渠道,早一点出来说话、安抚,早一点把事实真相搞清楚并通报给公众,天津市民的情绪可能会很快就稳定,“扎针”传闻就不会散播得如此久,如此远。
三联生活周刊:“艾滋病扎针”的真实与谎言
研究社会心理的方文的看法是,政府在面对一些如灾难或公共安全的一些传言时,“应该把来龙去脉告诉公众,这是透明的政府从保护每一个民众的角度应该做的,也是有效消除传言的最好方式”。“当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发生时,有知情权与剥夺知情权是两个概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会学者告诉记者,“当然,有知情权并不意味着民众能对事情作出正确判断,但起码是对民众生存状态的一种关怀,是对民众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的一种尊重。”
人民网网友:为什么“扎针”在天津引起恐慌?
从法律角度讲,公布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是政府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第一要务;而垄断信息意味着特权,意味着政府官员的失职。因为政府是人民授权组成的,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与存在的理由。从百姓角度讲,公民享有的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一切有关百姓生活的、百姓需要了解的信息,政府都应该迅速准确提供,这不是政府的恩赐,而是百姓应享受的政治权利,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百姓的这些权利。
工人日报:期待权威的声音
可能在权威部门看来,这是阻止传闻扩散的最佳方法,过多的解释反而会引起更大范围的社会恐慌。但是,这种想法更多的是一厢情愿。因为公众对真相的渴望以及对应对措施的求助,往往超过对传闻的恐惧。权威部门捂着不说,根本无济于阻止传闻的扩散,只会导致传闻变得更加荒诞、离奇而恐怖。
编辑留言:
突发事件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关键是作为管理者应该如何应对。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应树立“危机公关”的意识,建立一套应急体系,在事情刚一发生时就积极应变,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来信请寄观点频道信箱:opinion@peopledaily.com.cn (责任编辑:董盟君)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