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姜在忠柴海亮殷耀
丹青、水墨,一直是画家们展纸挥毫的主要材料,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一位普通牧民,却尝试着用黄沙描绘家乡的大漠、牛羊,母亲和恋人,并提示人们要关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记者在阿左旗探访沙尘源期间,偶闻有一牧民在阿拉善博物馆举办个人沙画作品展,欣然前往。一进展厅,便见一身穿绿绸蒙古袍的中年汉子,站在展厅一角,默默地看着寥寥几个参观者。
他就是作品的创作者汪呼格吉勒图,阿拉善左旗嘉尔嘎勒赛汉镇浩依尔呼都格嘎查牧民。在他那神奇而独特的艺术画廊里,我们眼前不停地闪过一个个“惊奇”,心头不断地涌起一阵阵感动。
有一幅画,名叫《月光下的母亲》:弯月之下,一位老额吉(老妈妈),头戴方巾,身着蒙古袍,手牵一只骆驼,肩扛一柄铁叉子,上挑一个拾粪筐,正放牧归来。看着这幅画,让我们这些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不禁心中怅然。
汪呼格吉勒图,是一个地地道道牧民的孩子。他只有小学文化,从没有接受过良好的绘画启蒙教育。据阿拉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讲,汪呼格吉勒图的沙画艺术在全国是首创的。而他的艺术之路仅仅只有半年时间。
说起他的创作动机,还有一段故事。汪呼格吉勒图说,去年9月,有一批南方游客到他的家乡游历,临走时,一个游客装了一矿泉水瓶的沙子要带走。他便问,为什么要带走这些沙子。游客说,这是沙尘源头的沙子,是最好的纪念品啊。这一席话,让他突发妙想能否把沙子做成画出售。他开始尝试。先依照书本、杂志上的插图,把它描到木板上,然后用胶水把黄沙照着图像线条粘上去。这一工艺虽然不算太复杂,但对于一个没有多少“艺术细胞”的牧民来说,也是难之又难。起初,自己创作的沙画,总是画树不像树,画人不像人。
试作了10余幅沙画之后,汪呼格吉勒图开始上道。之后,他不局限于用沙描摹他人之画,而是自创作品。并且,也从最初的单一沙线条表现,发展为能用不同颜色的沙子表现国画的点染效果。
展厅里有一幅他自创的沙画作品,名叫《旱年的泪》:烈日当空,一只瘦弱无力的山羊趴在地上,看着面前一棵光秃秃的小树,眼里流下硕大的泪珠……观者无不深感震憾。
“我的家乡,已不是我童年的家乡了。”汪呼格吉勒图看着这幅画对记者说,“以前脚脖子高的草地,已变成了荒漠,草没了,树叶子也被羊吃光了,更糟糕的是我家乡的沙子吹到了北京。”
汪呼格吉勒图对记者说,如果通过卖沙画赚到足够的钱,他想在自己的家乡腾格里沙漠边缘建一个人工绿洲。(新华社阿拉善3月19日电)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