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救援人员。 救捞船上的潜水员下水打捞。
吴邦国看望遇难者家属。
掩面而泣的遇难者家属。
新华网大连5月12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张晓松、贺劲松、顾静) 5月7日晚9时35分左右,北方航空公司CJ6136客机在大连港外海域坠毁,机上有旅客103人、机组人员9人。无情的空难让人猝不及防,紧急的搜救迅速展开。从5月7日到12日,新华社记者乘专机随同国务院空难事故处理小组赶赴失事海域,亲身经历了海上大搜救惊心动魄的6个昼夜。
失事5分钟搜救程序紧急启动
空难发生后,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立即指示国家经贸委、交通部、民航总局全力组织抢救,并指示军队支持救援工作。
空难就是命令。飞机失事仅5分钟,空难救援程序紧急启动。在北京,安全生产、民航、交通、公安等部门相关人员不到1小时就完成集结,由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带队,组成了国务院“5·7”空难处理小组,登上专机飞赴大连。在大连,大连市政府接到海上搜救中心的报告后,迅速通知各相关部门的搜救队伍向出事海域进发。空难十几分钟后,大连海监局、水产局、港务局、武警边防支队等部门组织的搜救船只,已经赶赴现场开始救援。
与此同时,警报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交通部救捞局,并通过烟台救捞局反馈到停泊在大连港内的“烟救9”号工程船。不到10时,“烟救9”已经赶到现场。
在烟台,时针指向晚间11时15分,潜水员宫守杰刚刚入睡,紧急集合的命令就将他惊醒了。15分钟后,他出现在烟台救捞局,由于时间紧迫,身上穿的竟是儿子的衬衣。
在海上,凌晨前后,大连港附近海面上,“连港21”号拖轮的船灯照见了第一具遇难者尸体。随后,各搜救船只纷纷报告发现尸体和残骸。
在事故发生后、8日凌晨前的不到3个小时内,参与搜救工作的各类船只迅速达到30艘,由于辽宁省、大连市、相关部门及海军反应迅速、组织得力、行动快速,使整个救援行动有序展开,为以后的搜救及善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批遇难者尸体打捞上来
8日凌晨,大批遇难者的尸体被打捞上来。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潜水员用他们的双手感受着空难的不幸。“我先是摸到了一只脚,然后靠双手和感觉判断是个男的,接着又向上摸到了整个尸体。我用绳子捆住他的双脚,然后让船员把他拉出了水面。”参加工作才9个月的潜水员王德好说。由于这片海水中的能见度几乎为零,王德好和其他潜水员在进行水下搜索只能靠手摸。
“我感到很害怕,但更着急,我知道有许多人等着我们找到那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包括遇难者的尸体。”
像王德好一样,越来越多的船只和潜水员加入到打捞尸体、残骸的行列。记者在搜救现场看到,在大连港防波堤东北方向约2000米的海面上,大小舰船灯火通明,穿梭往来,展开了拉网式的搜寻。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型救捞工程船“烟救捞5”号先是用两条小型工作艇用钢丝绳拖扫,一触碰上有可疑物,便由潜水员下去探摸。“这个方法很原始,但也很有效。”政委雷世杰告诉我们,“不过潜水员很辛苦。”
这一天,参与搜救行动的除了大连本地40余条船只外,还有来自烟台的一条救捞船、天津和海军的扫测船以及由交通部专门调来的700吨大吊船,11名潜水员一直奋战在出事现场,共打捞上来遇难乘客遗体66具和一些飞机残骸。
感知“黑匣子”的存在但无法确定方位与距离
空难发生后,飞机上的“黑匣子”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数十艘搜救船只在失事海域反复探摸这只在海底不间断地向外界发射37.5千赫声波信号的神秘“黑匣子”。
5月9日,记者随同打捞人员登上大连海事局“海巡021”号指挥船,亲历搜寻“黑匣子”过程。
时间在一分一秒流失,但“黑匣子”仍无踪影。“有信号吗?”“发现了没有?”一句句焦急的询问使船舱气氛日渐紧张,3名探测技术人员的脸上渗出了汗珠,轮换着监听着任何一个从海底传来的声音。
凌晨3时,当船只行驶至大连港外北侧600米时,正在探听的技术人员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记者赶紧戴上耳机,听到其中传来不间断的“嘀、嘀”电波声,像鸟鸣,但时强时弱,并时常受到干扰。
这是“黑匣子”在飞机失事20多个小时后与打捞人员的第一次接触,标志着海上搜救工作取得重要的进展。
发现“黑匣子”信号的消息迅速传遍在海上的60多搜打捞船,数百名打捞人员为此轻舒了一口气。
但另一个难题接踵而至:“黑匣子”的具体位置如何确定?
经过紧急商定,探测技术人员与船长密切配合,根据信号强弱来回搜索,经3个多小时的反复查找,信号最强区基本确认在北纬38度56分、东经121度37分左右的区域内。装备最好的打捞船和潜水员立即向这一区域集结,30分钟后,潜水员开始下水打捞。
记者瞪大眼睛,盯着10多名潜水员反复下水查找和探摸,但捞上来的仍只是一些零星的残骸。整整一天,“黑匣子”仍未“现身”。
机头残骸打捞出水搜救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9日晚,记者在烟台救捞局的“烟救捞5”号上整整守候了一夜,这天夜间的打捞成果并不理想。到了10日凌晨,潜水员王德好在一次常规下潜中报告:“发现一个大家伙!长约20米。”大家紧盯着海面,王德好举着一顶乘务人员大檐帽浮出水面。他说:“我还摸到了类似仪表盘的东西。”经过分析,救捞人员一致认为,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是飞机的机头残骸。
为了使这块残骸安全出水,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在“烟救捞5号”整整工作了一夜,他亲自制订方案,指挥打捞。潜水员们先后9次下水,终于确定了这块残骸的大小、位置。
潜水分队长刘义志说:“残骸上破裂的钢片如刀刃般锋利,一旦割破潜水员的进气管,将是致命的。密密麻麻的电线、渔网在水底布下了死亡的陷阱。”
凌晨4时,潜水员开始对机头残骸周围进行清理,用钢丝绳固定机头残骸,最后专用吊车将这块目前发现最大的残骸吊上甲板。
记者赶紧冲过去,目测出这块机身长约14米,属于飞机头部及前舱的一部分。机身外部红白蓝相间的油漆色彩还相当鲜艳,但损毁十分严重;飞机前舱门还可以拉动,驾驶舱前挡风玻璃还在,但两侧的14个舷窗玻璃已全部破碎。机身内部舱壁上的内饰大部分已剥落,各种电线如同乱麻一般暴露在外。
与飞机残骸一同打捞上来的还有飞行员王永祥的驾驶执照和飞行记录,这些物品立刻被封存起来,成为事故调查的重要证据。
机头残骸打捞出水,标志着海上搜救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这块残骸对于调查分析飞机失事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目前,这块飞机残骸已运回仓库,有关专家正在加紧对其残存的仪表盘数据进行技术分析,希望从中找到飞机失事原因的蛛丝马迹。
新一轮大规模海上搜救展开
11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直到中午,“烟救捞5”号只捞上了一些残碎尸体和少量小块飞机残骸。但潜水员一直在轮流潜入水中打捞,从未间断。
“由于一半以上遇难者的尸体已经找到,昨天又捞上了飞机机头残骸,今天这种状况正在预料之中。”几天来,交通部救捞局副局长王振亮从没下过船,他揉了揉发红的眼睛说:“下一步,关键是要找到‘黑匣子’,现在看来难度很大。毕竟,海上搜寻打捞失事客机,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但正是在这一天,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搜寻人员加大了打捞“黑匣子”的力度,并将“黑匣子”基本锁定在30米的范围内,空难后的新一轮大规模打捞工作在事发海域全面展开。
这天下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60所的研究人员来到“烟救捞5号”,放下了三个探头,希望通过三点一线确定“黑匣子”的具体方位。所长周阳说,这是他们昨夜加班赶制的仪器,希望能派上用场。
“烟救捞5号”政委刘泽群要求他手下的潜水员们:“凡是方形的物品都要捞上来!”
在此之前,烟台救捞局的总工程师苘耀辉专门带了两个经验丰富的潜水员前往大连周水子机场查看了飞机上的“黑匣子”,熟悉了它的位置和拆卸过程。“一摸就知道是它。”
打捞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在紧张和不安中,人们期待着“黑匣子”露出它神秘的面容。
飞机残骸搜寻范围进一步缩小
12日上午,“德润”号打捞船甲板上,一名潜水员刚刚被船员拉上水面。这是一名“重装”潜水员,身体看上去非常结实。五、六个捞救员围上去同时帮他“卸装”,脱去这身沉重的潜水装置就足足用掉了将近10分钟。潜水员先露出一张红红的脸,头发有些蓬乱,接着是一双又红又肿的手,最后是厚厚的咖啡色毛裤和护膝。他的呼吸显得有些艰难和急促,眉头一直皱着,脱下潜水服后第一个动作就是点燃了一支烟,抽了两口之后就独自向船舱走去。
潜水员的工作艰辛而危险,他们在没有减压设备的情况下,要在10多米深的水中连续搜寻1至2个小时。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不但孤独、黑暗,而且比正常气压高出一倍,还处处都可能充满危险。潜水员的身体和心理都要经受很大的考验,很容易落下严重的职业病。
尽管困难不小,但在各方面努力下,搜救行动取得了很大进展。飞机顶盖、起落架、应急发电机、应急门、轮胎等一批重要残骸被打捞出水,它们将对事故原因分析起到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根据已打捞出水的机头残骸到机尾残骸的位置,搜救部门已经把飞机坠落的区域缩小在长600米、宽400米东西方向海域内,为下一阶段的‘黑匣子’打捞和搜救工作开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据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介绍,为了加快打捞进度,有关部门从国外调集了专门测量“黑匣子”的设备,并将于12日晚抵达现场。对“黑匣子”的打捞进入关键阶段。(完)
一首歌声,两份祝福,万张贺卡免费送母亲!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