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个月之内,中国航空业连续发生两起举世震惊的空难事件。据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调查,在“5·7”空难的103名乘客中,只有42人购买了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4·15”空难到底有多少人购买了“航意险”目前尚无确切统计,但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曾发表声明指出,21名在北京购票者均未购买。
据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售票处主任李滨介绍,从他们这里出港的乘客购买“航意险” 的比例通常为40%至50%。空难发生后,主动购买保险的乘客明显增多。
有关条款规定,购买一份“航意险”只需20元钱,一旦发生不幸,遇难乘客的合法受益人即可享受到20万元的理赔,每个被保险人最多可以购买10份。
但是,由于“航意险”是专门针对乘机旅客特设的高保额险种,遵循的是自愿原则。因此,许多人没把它当回事儿。
分析起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侥幸心理作祟,一些人以为,与火车、汽车相比,飞机是安全系数最大的交通运输工具,飞机失事不可能落到自己头上;二是对自我生命价值认识模糊,很少有人用心计算过自己的生命到底值多少钱,也很少有人想过保险公司给付的意外伤害保险金额能否对家人的今后生活进行有效补偿。
天有不测风云,悲剧总是防不胜防,保险成为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保险深度(等于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个国家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到1.8%,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同年我国保险密度(等于保费收入/人口总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国民受到保障的平均程度)为127元人民币,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360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保险公司管理体制不理顺、经营机制不灵活、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水平差等等都是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但国民保险意识的欠缺也不容忽视。
(新华社哈尔滨5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杨步月
短信游戏站,精彩刺激好玩又有数码相机大奖!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