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明,是西藏古代最重要的一门科学,是祖国天文历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界斗争的经验总结。藏族把所有的知识概括为大五明和小五明,小五明之一是“算明”,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文历算方面,一是吉凶占卜方面。藏族的“算明”共有四个组成部分,即纳孜、噶孜、央恰和贾孜。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非常简单的,认为大地是一块平面,在这块平面上存在着四洲,即东胜神州、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并存在着八个小岛。天穹是个半圆珠,扣在大地上,天地毗连在一起,而日月星辰各 种天体就在这个半圆形的天空上运行。这种朴素的、简陋的宇宙观,对许许多多天体运动的现象无法解释,只好进行种种猜测。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某些天文现象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土星、木星、水星、火星、金星、地球、月球、地轴上端和地轴下端被称为太阳系九大星。胃宿、昂宿、毕宿、觜宿、参宿、井宿、鬼宿、柳宿、娄宿、张宿、翼宿、轸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斗宿、牛宿、角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奎宿、星宿等称为二十七宿。又如天体位置的分配,天体分为十二个区域,即天之十二宫,地面分为十二部分,即十二个地支。十二个地支相属:东上属虎,东下属免,东南属龙,南上属蛇,南下属马,西南属羊,西上属猴,西下属鸡,西北属狗,北上属猪,北下属鼠,东北属牛等等。据《青史》记载:朗日松赞时期,从汉地传入医学和算明。尤其是藏历铁牛年(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时随带着许多天文历法的经典。与此同时,将4名藏族青年派往长安求学,学习了《九部续》、《三部释解》等算学经典,并译成藏文,对吐蕃古代的天文历法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西藏传播最广的有:以五行计算法、十二个生属记年法、人寿六十、八封九宫、二十四个节气、牛算等。公元8世纪,黄历历书《暮入金算》、《达那穷瓦多》等传到了吐蕃。尼婆罗的《嘎尼羊孜》也相继传到了吐蕃。此后金城公主入吐蕃,把以《算学七续圣典》、《八支》为重点的关于五曜、八封、九宫、七曜和二十八个恒星之许多法解译成藏文。又遣使延请汉地历算学家,广传许多历算学和观察地理的道理。赤松德赞时期,汉地班智达土互纳布先后两次入吐蕃,第一次把共同性的算学译成藏文,第二次从各个经典中汲取精华,编注了《珍宝明灯》、《冬夏至图表》、《五行珍贵之明灯》等书籍。为了准确地了解高原地区的季节,他走遍西藏高原,观察和研究高原气候。土互纳布编著的《冬夏至图表》、《五行珍贵之明灯》这两部典籍,是目前在西藏保存的我国古代的天文星算经典著作的一部分。康查唐波是土互纳布的上首弟子,他向师长学习了《经典中心之意》和《释解太阳之光》等书。此时,出现了觉若白坚、曲吉仁青等7名算学家。
公元8世纪,上香雄人努不盘桑吉益西是一部精通四曙的四个行速、日食月食等星算的学者,他反复研究日形,发明了准确观测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土赤普”仪器等。公元11世纪,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达互贡布入藏,著名译师卓希绕扎同他合作翻释了《时轮续之释解》。翻译《时轮释解》的时间恰逢于火兔年,故印度的“绕迥”之推算法开始传播,并取代了西藏原有的“迥日”推算法,延续使用至今。“绕迥”的推算法是以铁、木、水、火、土(加以阻阳区别)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六十年一轮,即为一绕迥。如第一绕迥的第一年(1027年)为阴火兔年。现已传为第十六绕迥了。这一推算法与农历相似。
公元16世纪,著名的大学者第司·桑结嘉措,对西藏的“算明”作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吸收了汉族和天丝历算的合理部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创造性地编著了《白琉璃》一书,对西藏的天文历算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西藏的天文历法发展史上,“及孜”和“珠孜”两种推算法,对促进西藏天文历法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按照各自的推算法,坚持对日、月、星、天气变化、生产季节等各个方面的各自观点,并不断认识实践,使西藏天文历算的内容逐渐丰富。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