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出身的李凤玲至今仍保持着沉稳的学者气质,许多人也仍旧称他“教授”。在清华大学长达22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使他在不断发展的事业中,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厚重。
李凤玲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丈夫兼贵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覆周 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1972年,李凤玲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他考上了研究生,并于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他的科研成果及事迹被《中国当代科技发明家大辞典》收录。
1994年3月,李凤玲奉调担任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三年后,又调任朝阳区区长。1999年,51岁的李凤玲来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他感到,这也许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段经历。
2002年8月25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整整走过了十年。
集约效应
记者:据了解,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国有土地资本运营试点单位,目前全国仅有3家。北京开发区是怎样做的?
李凤玲:北京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北京市有关规定,制定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土地资本运营试点方案》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土地资本运营管理办法》,承担国有土地资本运营试点工作,确保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此,北京开发区成立了由开发区土地、计划、规划、招商、财政、政策法规等部门以及大兴区政府驻开发区协调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有土地资本运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工作计划、协调解决有关重大事宜、指导试点工作有序进行。资本运营试点的范围为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土地。主要内容为建立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开发、土地供应、企业项目建设、项目投产收益等六阶段土地资本运营循环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建立地价定期公布制度,并定期开展对开发区土地利用宏观效益的综合分析。
记者:这项工作对引进企业和项目有什么具体要求?
李凤玲:实现国土资本运营试点工作以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引进项目时,根据企业的投资密度、科技含量、产出效益确定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要求企业的投资密度必须达到每公顷工业用地1000万美元以上,工业产值达到每公顷1.2亿元人民币以上,实现税收达到每公顷600万—800万元人民币。对已入区的项目杜绝土地闲置。对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未按合同规定时间开发利用的,采取有偿收回土地使用权、权益保留、土地使用权置换,或依法无偿收回闲置的土地使用权等方式进行处理。通过土地置换或有偿收回的方式,解决土地购而未用问题,已征用土地利用率超过90%。目前,开发区闲置用地已收回7.5万平方米,及时予以利用,签署了项目意向。开发区尝试通过土地租赁或入股,即以地权换股权等方式,既降低用地企业初次投资成本,又能把土地的一次性收入,变成持续性收入,促进开发区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全面发展。此外,开发区还根据大多数厂商的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建设不同档次的标准厂房,统一管理出租给投资方。
产业基地
记者: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是开发区的两大重点产业,在北京,乃至全国已具有重要地位,今后将如何发展?
李凤玲:星网工业园有15家诺基亚的合作伙伴,他们中有与诺基亚同属世界500强的三洋能源,有台湾地区的IT界No.1——富士康,这家企业在2002年又增资7000万美元。另外,还有生产移动电话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件——印刷电路板的一流企业——日本揖菲电,它也在前不久增资1000万美元,此外,保证产品“零库存”、“零距离”的英国物流企业EXEL进入“星网”,引入全新的物流模式,有效完善了产业链。这些企业从手机连接器到天线再到电池模组、按键模组、喷膜到印刷电路板,最后到手机组装一应俱全,有报道称,在星网工业园手机从组装到出货只需要一天——这就是星网模式。星网是北京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也是国内第一家真正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移动产品基地。
“星网模式”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类似于航空母舰的“高效产业链”给高新技术企业降低成本、优化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全新的发展思路。推广星网模式将是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新思路。
记者:对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北京药谷”的出现标志着开发区优质的环境、完善的服务和高效的管理已经开始取得规模性成果。今后一个时期,生物医药产业是否将成为开发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李凤玲:北京药谷一直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骄傲、是北京的骄傲。门类全、档次高、规模大是北京药谷的特色,其中,北京药谷龙头项目——中国协和医学科学城是今年开发区签约项目中最重要的一项。
整体项目占地25公顷,初期投资约20亿元,其中包括:基因组及蛋白质组研究、爱滋病研究等九个研发、教学及产业化中心。医学城将于2002年下半年开工,2005年全部建成。
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企业60多家,其中有三资企业超过30家。在三资企业中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近10家,内资企业投资总额超过6.7亿。纵观北京,乃至全国,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的高起点、高档次、大规模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仅此一处。
三个好消息
记者:最近开发区又传出三个好消息,扩区、建卫星城、地铁通车,这些新项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李凤玲:随着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一期规划用地15平方公里已经基本开发完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一期15平方公里为基础,向京津塘高速公路以东和凉水河以西方向发展。其中,京津塘高速公路以东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凉水河以西约10平方公里。区域的扩大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个利好消息是亦庄卫星城总体规划已经报请市政府批准通过。这个卫星城以开发区为核心,规划面积195.1平方公里。到2020年,亦庄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为49万,建设用地面积64.3平方公里。亦庄卫星城的发展方向为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跨越凉水河向南发展和跨越京津塘高速公路向东发展,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镇区、凉水河南部新区、京津塘高速路东部新区、马驹桥镇区、物流仓储区、绿色空间六个分区组成。规划总体期限到2020年。亦庄卫星城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它将成为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具有强“磁力”的现代化卫星城。
第三是地铁五号线启动。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的地铁五号线工程将全面启动,其中,开发区内线路总长约10.5公里,由北向南贯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终点到达影视城主题公园。这条线路将在利益和责任共担的原则基础上采取新的投融资及运营机制进行建设,由沿线各方成员组成业主委员会,进行具体运作。
记者:开发区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李凤玲: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了启动阶段、起步阶段后,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2005年,开发区完成一期15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到2008年,基本建成40多平方公里的扩大的开发区,即未来亦庄卫星城的核心区域;到2010年,基本建成亦庄卫星城。工业产值在2005年实现1000亿元、完成跨越式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到2010年再翻一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成为拉动北京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基地、以外商投资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十年后,这里将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人文环境良好、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创新的一流现代化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