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本上的城里人
户口的话题人们不止一次提到过,每一次提起时心情都挺复杂。一个小小的户口本,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它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动,都曾牵动亿万人的心。但今天我们再次拎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却发现身边已经变了不少,户籍改革在一些地方迈的步子之大,是几年前不敢想像的。
济南39万农民“农转非”
在山东济南,近一段时间来,当地派出所的民警正在忙着对济南城区的39万农业人口进行重新登记,要给他们统一换新的户口本。这一次换跟以前不一样,最大的变化是他们的农业户口将变成济南市居民户口,实施了44年的农业、非农业户口政策,在济南成为了历史。《经济半小时》记者到济南进行了采访。
在济南市槐荫区张庄派出所的户籍室里,记者看到民警正在非常忙碌地进行着户口的修改登记工作。这次户口改登带来的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可以从户口本上看出来。户口本里有一项登记内容叫做户口性质,原来这一项填写的是农业家庭户口或非农业家庭户口,而改登之后,这里统一填写的是“济南市居民户口”。
派出所的民警介绍说,目前的改登工作主要是针对建成区里的农业人口,为了提高效率,他们采用了集中改登的办法,新的户口本要在9月中旬下发到居民手中。
对于济南建成区里即将拿到新户口本的39万农民来说,这次改革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只是在户口本和登记表上改动的那么几个字,这一点,生活在天桥区清河村的董吉香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
今年48岁的董吉香从小就生活在清河村,虽然从父辈起,家里就没有种过地,但户口本上一直写着“农业户口”。去年11月,济南市率先在天桥区进行就地“农转非”改登工作,为全市户籍改革进行试点。就在那时,董吉香一家拿到了新的身份。
董吉香目前在村里的集贸市场里做管理工作,虽然户口改登给董吉香的工作、生活并没有带来什么直接的变化,但是她承认,自己在心理上多多少少得到了安慰。
在济南市公安局户政处,副处长王建平告诉记者,在济南建成区39万农业人口中,已有70%的人员脱离了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完全实现了城市化。
王建平还透露,取消户口农业、非农业性质后,下一步,他们还将在建成区实施“迁移自由”的政策,为人才的流动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记者还了解到,济南市目前的这一做法还仅是在建成区实行,要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大约还要3到5年的时间。公安部门的负责人解释说,户籍改革涉及劳动、社会保障、民政、计划生育等各个部门,目前的改革实际上就是一个剥离过去依附在户口上的不合理功能、恢复户口本来面目的过程。
全国各地:户籍改革步子越迈越大
济南的农民非常幸运,其它地方呢?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他们所占比例非常高,在目前的户籍政策下,他们的生活还有哪些不方便?《经济半小时》记者选取了有160多万外地务工人员的北京进行了采访。
王利永,某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今年三十岁。来北京之前是四川大山里的一个木匠师傅,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在我们四川来说,真正挣到过几百元钱、一千多元钱也是特别不容易,特别不好挣。
为了改善贫穷的生活,王利永来到北京的建筑工地当了一名工人。天天扛这些钢筋水泥,一扛就扛了十年。靠这十年的积攒,王利永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但是说起这个生活了十年的城市,王利永觉得不管他在这儿呆多久,北京对他来说还是很陌生。
王利永:长城没去过。我们干的就是工作,除了工作之外,别的休息时间一般都不愿出去。有时候没有时间,有时候没有那个心情。
既然长期在北京,为什么自己不买套房子呢?在王永利眼里,北京的消费太高了。他告诉记者,他的月收入大约在一千元到两千元左右,他一个月的房租水电伙食费就要交六七百元,自己在北京当了十年建筑工人,但是从来不敢想象自己能在北京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虽然银行为工薪阶层买房提供了首付贷款的服务,王永利还是想都不去想。
王利永:没想到过去借,也没有想到过去贷款。其实也不可能贷到款,因为你是属于外地的,没有北京市户口就不可能,没有抵押不可能贷给你。
不管就业的成本有多大,从外地来北京务工的人口还是在增加。
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人口管理处处长姚劲松告诉记者:丰台区去年从我们这的登记情况看是32万,今年我们的同期已经长到了37万,这样从办证的情况看应该是有所增长的。
姚处长介绍说,外来人口涌到大城市务工,除了挣钱改善生活,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希望扎下根来,为孩子的将来创造条件,当记者问到王利永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到北京来时,王利永却给记者算了一笔帐。
王利永:作为一般打工的来说,挣的那点工资也就是吃和用,基本上剩不了多少。你要是在把孩子带上来,孩子的费用是比较高的。北京读书我听说一学期下来好象好几千块钱吧,在老家一学期下来学费也就是三四百块钱。像外地的在北京读书,不是属于北京市户口的要交外地来京其他费用。
像王利永这种情况,在各个城市还是带有很大普遍性的。但是同时,记者也注意到,虽然他们在就业、教育等方面,和本地人相比,还有着不同的待遇,但这种区别正在悄悄的淡化。比如,北京市人事局就规定,以后在北京市的人员招聘工作中,不再强制性地要求必须有“北京户口”;还有,北京还通过了一个《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条例》,符合条件的外地私营企业主可以申办北京户口,这个条件是在北京纳税300万元。虽然这些只是户籍制度小小的松动,既已破冰,解冻也就是后面的事了。而且,从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户籍改革的步子也是越迈越大。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农村人口城市化,外地人口本地化”成为浙江省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据浙江省公安厅提供的统计数字,1998年至2000年间,浙江省各城市和县级城镇通过迁移增加的人口有124万,其中有80%以上是从外地或本地农村迁入。
在宁波市,2001年7月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对进城镇落户指标的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全市650万总人口中,有160万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生活,已有3万多农民领到了城市户口,而且掀起了一股在城市购房热。
江西省的新余市近年来“反弹琵琶”,用城市化带动工业化,2001年8月开始了更彻底的改革举动。据介绍,凡在新余城区买房、租店、投资、经商的,均允许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在城区落户;有稳定生活来源,或有大专以上学历者,甚至在新余城区打工满1年以上、有合法身份的暂住人员,均可在城区落户等。市区人口由14万增加到近30万。
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把小城镇户籍改革的做法引入城市,在政府常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新的户籍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放宽引进人才户口迁移的限制———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人员等,都可登记常住户口;取消父母投靠子女的年龄限制,取消“农转非”指标和进城落户指标,对在城镇生活3年以上无户口而有合法身份、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可不受年龄限制在居住地落户,逐步登记为居住地常住户口。
除了这些地区和城市以外,江苏、重庆、四川、上海等地,也都程度不同地对户籍制度实行了一些新的政策,有些力度也非常大。这就有一个问题,在改革之初,许多方面就担心,不少城市现有人口数量对城市管理的压力已经很大,门槛降低了,会不会造成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涌入城市后,他们的起码社会福利保障如何落实?
石家庄市从去年8月1日开始进行户籍改革,到现在已经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了,当地公安机关统计,一年里共有36万人办理了城镇户口,其中就包括近7万名的外来务工人员。记者还了解到,举家迁入城市,但只有一个人有固定收入的家庭,目前在石家庄还比较普遍。这个城市给了他们户口,但是否能给他们一个有保障的生活呢?《经济半小时》就此采访了石家庄市常务副市长王海洋。
主持人:在这次户籍改革当中,新迁入的这些市民随着户口的转变,是否会享有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保的待遇?
王海洋:当然会。我们这次放开的户籍制度的改革,所有的通过符合条件进入我们这个城市、拿到这个正式户口的人都和过去的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没有任何区别。所有这个城市居民能够享受的各种福利保障,新迁入的居民都会得到享受,得到保障。
主持人:从石家庄公安局的统计来看,过去一年进入石家庄的近7万名务工人员当中,有约6.7%的人是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就是182元以下。那么,我们也替市政府算了一笔帐,如果按照每个人每月补助50元的话,政府每年得拿出280万元来保证这些务工人员的生活,市财政有没有压力呢?
王海洋:这个问题从两个角度来说,首先是有这么一个统计,但是这个统计是一个抽样调查,从我们民政部门的统计情况看。没有因为放开户口而使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出现异常的增加。第二,即便就是这个情况,我想我们市财政有能力保障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
主持人:石家庄市公安局还有一个调查显示,目前已经有了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而把户口迁入石家庄市的这个情况,这个问题政府有没有预计到这个问题?
王海洋:应该说,在做这个决策之前也考虑到了,也制定了一些办法和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仅仅是为了得到社会救济社会保障而进入城市,或者已经把户口形成事实的可能是有,但是这是极少数。我们会逐渐地制定措施并不断完善,来健全、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小城镇户籍改革加快推进大中城市要慎重进行
根据公安部和有关专家的估算,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亿1千万,其中5000多万登记为暂住人口。我们都知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户口附带了一些社会福利、就业、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一旦放开,这些方面是否会不堪重负?户籍改革最终是要实现一个什么目标?为此,《经济半小时》联系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先生。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自去年开始在许多城市都放宽了户口管理的限制,实行了户籍改革。那么,为什么户籍改革会集中在最近这一两年推行呢?
陈锡文:我觉得这两年户籍制度加快改革的很重要的动力在于,各地都希望能够加快推进城镇化。那么我们的户籍制度,应该说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实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国家其实并不少,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户籍管理制度。但问题是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我们在户籍制度上附加了各种各样过多的行政的、经济的、福利的管理行为。所以说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实际效果,让大家感觉到的意义就非同小可,就不仅仅是一个户籍制度所迁徙问题的、人口的迁徙问题的一个改革。
主持人:那么,推行户籍改革与城市发展之间,现在出现了哪些矛盾?您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吗?
陈锡文:我当然做过一些这方面的调查。总体来讲,我觉得凡是按照200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11号文件《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中的这些规定来做的,应该说问题并不太大。因为在我们过去的县和县以下的这些建制镇中,这个户籍制度上所附带的各种各样的福利因素并不太多,比如说住房问题,比如说子女就学问题以及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小城镇中,很多都是居民靠自己的力量在解决。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凡是在小城镇去落户的农民,在原有的土地承包期没有到期之前,这个农民仍然可以保留他原有的土地承包权。现在比较明显的大问题就是如果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因为农民过去并没有在城里的企业工作,那么他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在过去没有提供过他自己的积累。所以一下子他不能吻合起来,就和大中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就显得比较大。
主持人:这些矛盾会影响到我国推行户籍改革吗?
陈锡文: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实的状况,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少。从这个角度去看,加快推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城市、省会城市如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如何让农民进城之后,有一个比较现实的社会保障,这个问题我觉得就目前的社会经济体制也好,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也好,还都没有能够真正地做好回答这些问题的准备,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推进,而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要慎重进行。
比起一些大中城市,小城镇的改革步伐更大。从去年的10月1日起,全国总共有两万小城镇开始推行户籍改革,在这些地方拥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农民成为城镇人不是难事。农村人口城市化,外地人口本地化已经成为各个地区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
现在人们买个房、上个学有时候还需要出示户口本,以后,这个户口本的用处就没有这么大了,可能仅仅是公安部门进行人口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后有用的应该是你的社会保障号码。第十个五年计划里说,在2005年之前,将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每个公民都将拥有唯一的一个社会保障号码,这个号码将用来建立个人工资帐户和社会保障帐户。(《经济半小时》记者孙岭、张凯华、宾芳、王立平、卢小波编辑报道)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