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
今年9月,山东省开始允许农民报考县级机关公务员,也就是说,农民可以通过考试直接成为国家干部。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在以前一直是比较困难的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市,参与城市建设;而城市也希望通过集聚人口来激发活力,城市化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城市化究竟对农民意味 着什么,城市在打开大门的同时面临着怎样的机遇,经受着怎样的挑战呢?
【调查者】
制片人:陈虻 赛纳 张洁
编导:何勇
出镜记者:长江
摄像:栗严 孙逊
录音:沈鹏
统筹:余仁山 杜晓静
解说:姚宇军
制作:郑曼茜
监制:李挺 庄殿君
总监制:孙玉胜
【播出时间】首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002年11月2日(星期六)23:15-23:55
重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2002年11月3日(星期日)18:20-19:00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002年11月5日(星期二)10:23-11:03
【调查对象】
徐绵竹 山东省烟台市人事局局长
王丽 原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东王村村民
王丽的母亲
焦连合 山东省人事厅厅长
黄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闫长明 山东省济南市人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王建平 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户政处副处长
董吉香 原山东省济南市北园街道刘家桥村村民
陈伟俊 浙江省奉化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曾越明
徐世伟 浙江省奉化市公安局局长
毛林华 浙江省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校长
马昆尚 浙江省奉化市教育局副局长
【调查内容】
一、农民当上公务员
解说:今年9月8日,山东省2002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正式开考。与往年不同的是,有1413位农村青年第一次出现在县级公务员考试的考场上。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徐绵竹(山东省烟台市人事局局长):我们这个政策的实施,给农民一个平等的机会。他们只要具备了这方面的素质,就可以与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同样来竞争。
解说:早在1997年,山东省就开始允许农民报考乡镇一级的公务员。当时烟台市就录取了14位农民进入政府,成为城镇的服务者和管理者。
徐绵竹:这些人进入到机关之后,工作确实很好,特别熟悉农村情况。现在这些人成长也很好,有的到了科级领导岗位了,有个别的还进入了县级领导岗位。
解说:在1997年录用农民公务员的基础上,今年8月21日,《烟台日报》向社会公告,允许年龄不超过35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民报考县级机关公务员,200多位农民参加了选拔。
9月20日,记者来到烟台龙口市东王村,这儿的葡萄今年获得了大丰收,而对于村民王丽一家来说,更让他们高兴的是,24岁的王丽在公务员考试笔试中考了第一名。
记者:您是王丽的妈妈吗?您家人说您在这里呢,王丽呢?
王丽的母亲:王丽上班去了。我从心里上欢喜,咱一个农民吧,考进了,从心里欢喜。
记者:王丽要是考了这个公务员,对她能有什么改变呢?
王丽的母亲:王丽就对我这么说:考上了吧,妈,这回我不是农民了。怎么能不是农民呢?我说:你别看那么高!她说:今天报纸上登了,我看了,就是国家的人了。
记者:什么叫国家的人?
王丽的母亲:这个工作就是稳定了,再一个哪也甭去了,这就到头了。
解说:在王丽家,记者随后见到了刚刚到县里取回面试通知的王丽。
记者:上午取通知书去了,取来了吗?
王丽:取回来了,在家里。
记者:面试的(通知书),是吧?你为什么要考公务员?
王丽:其实从身份上的改变,也是一个原因。
记者:从什么样的身份,改变到什么样的一个身份?
王丽:首先就是说从农民的身份——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从农民的身份转变成了一个——如果说录取以后——就是一个国家机关的工作者了,国家的公务员。
解说:东王村的村民大多姓王,王丽一家一直是这里的农民。对于农民出身的王丽来说,要进入城市,有一个正式的工作,首先想到的就是考大学。
记者:后来你考的什么地方?
王丽:后来考的是烟台师范学院,但是差5分没有考上。
记者:差5分?
王丽:对。
记者:那时候感觉对你打击大不大?
王丽:挺大的。
记者:这大学没考上,也可能对城里孩子来讲,那就明年再考,但是那年你没考上,对你意味着什么?
王丽:其实我最先考虑的家里的经济状况,人家就说,差5分没考上,再复读一年吧,不过当时家里情况并不是说很好,再复读一年的话,对家里面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
解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王丽选择了成人教育,在获得大专文凭以后,到当地的一家乡镇企业打工,她从来没有想过这辈子还有机会到国家机关去工作。
记者:你是怎么知道的,上边要考公务员这事?
王丽:有一个星期六,我在那看一份龙口报纸——《龙口报》,从《龙口报》上看到了这个消息。
记者:当时怎么想?
王丽:当时反正是一下子就看见了,说是符合条件的农民也可以报考,当时肯定是非常高兴,市里已经打破了公务员报考身份的限制,就是说给了我们农民这样一个机会,那么我为什么不去争取呢?
解说: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共有1.7万农民从公开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走进地方国家机关的大门。
焦连合(山东省人事厅厅长):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招考公务员向农民打开大门,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比如说,随着城镇的住房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这都为农民进入城镇工作,进入公务员队伍,提供了相应的条件。
解说:报考公务员,只是农民进城的多种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有更多的农民通过各种方式离开土地,融入城市,这20年,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世界罕见的。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这20年的速度,我和一些搞建筑——包括国际上的——和搞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认为中国这20年城市化速度,是世界上、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20年解决了,统计也是1亿多人,1亿多人正式地进入,加上1亿多流动人口,实际城市化程度还高于统计。
二、农民变居民
解说:所谓城市化程度,指的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不仅表现为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也标志着社会经济生活的集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改革开放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8%增长到30%,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47%相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人预言,在21世纪,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主旋律,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中城市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它们几乎同时面临着扩大城市规模、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等诸多问题。那么,这些城市是如何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来促进城市发展的呢?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山东省济南市。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西部,人口700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80万。2002年7月,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济南市宣布:在市区建成区范围统一城乡户籍,取消农业、非农业和地方城镇性质分类,济南市人口管理办公室就是这项政策的起草单位。
闫长明(山东省济南市人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随着推动人口城市化进程,城市不断往前发展,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包括建新城区,包括旧城区的、郊区结合部的,不断更新改造。那么随着这个过程,它的整个的生活质量都要提高,实际上,你转轨也好,不转轨也好,这部分人群,需要逐渐纳入城市生活圈,这是一个客观趋势。我们只是顺应了这个客观趋势,适当地加快了这一个过程。
解说:根据新的户籍管理规定,济南市建成区内包括4区3镇的农民被纳入居民的范围,取消农业和非农的户口分类,此次改革共涉及城乡结合部的农民40万人。
记者:什么叫建成区?
闫长明:要是按照建设部门的理解,城市公用设施延伸到的地方就是建成区。从我们这个人口管理这个概念来讲,就是市内老城区——原先已经建设好的老城区,和新建设的、几个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的乡镇,就属于建成区范围。
王建平(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户政处副处长):城郊结合部这部分农民,不论是从他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那么咱说的生活方式应该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以及他的思维方式,方方面面,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城里人了。
解说:王建平所在的济南市公安局是这次户籍改革的积极推动者。
王建平:应该说,最先是由我们公安机关提出来的。
记者:你们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王建平:我们主要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城市化的比例,加快城市化进程,按这个要求,我们也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做,取消农业、非农业,等于是还这部分农民一个真实的身份。
记者:实际上人家已经是城里人了?
王建平:已经是城里人了。
记者:只不过他所持的户口本还是农业户口?
王建平:对,还是农业户口,也就是说,你再给他把这个农民的身份放在他身上,已经不合时宜了,也不能够体现你这个户籍为国家提供准确的统计数字,人口的真实状况,已经都没法体现了,没法反映了。
解说:济南市天桥区是这次改革的重点区域之一,这条北园大街在80年代以前是城市和农村的分界线。
今年48岁的董吉香一直是北园街道刘家桥村的村民,从70年代后期开始,她就在村办企业工作。如今,整个北园已经成为济南的繁华地带,但她的户口性质一直是农民。
董吉香:原来的时候是以这条街为界,路南是划为居民,我们路北还是农业户口。
记者:那就是说,那边住的就是城里人?
董吉香:对。
记者:这边就是农民?
董吉香:对,就是以这条路为界。……从十几年以前就没有土地了,我们也是在做工,就是当工人。在城市里办商业、办酒店,这都是我们自己村办的企业,我们也在做工人,就是说,我们的工作和他们的工作都完全一样,但是我们的户口,还是一个农村户口,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记者:大人这么觉得,孩子心里头也能感觉到这不舒服吗?
董吉香:对,孩子觉得也是,我女儿在上中学的时候,因为她在市里上学,就说我是农村户口,我家住的是二层小楼,她们同学都不相信。同学说:我们现在都住高楼,住三室一厅、两室一厅,你们也住,我不相信。我女儿说:不相信你可以去看一下。她把同学带来以后,同学就说:真是,农村变化真地挺大,和我们市里没有什么两样。
王建平(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户政处副处长):像我们济南市周边北园这一带地区,是改革开放发展最早的乡镇企业,也就是说,它的产值都是过亿的。按它的生活收入来讲,它的生活水平也好,比我们这城里人要高得多,他们每个月的工资比我都要高。
解说:今年6月,与其他40万农民一样,董吉香拿到了新的济南市居民户口。
记者(看户口本):这现在写的是户口性质,非农业户口,非农业家庭户口。
董吉香:对。
记者:原来这个地方写的是:农业家庭户口。
董吉香:后面还有一个章,加盖一个章,我们是菜农。
记者:可能一般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担心,如果农民不是几个、个别,而是成批的,几万、几十万地,涌入城市,那么他们到城市以后,会不会抢占了城里人过去所拥有的那种环境的资源,和等等其它的生活资源,使他们的生活质量相对地降低?
闫长明(山东省济南市人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济南市这次改革当中,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这种改革,在对原有的农业人口,只是进行一种管理上的调整,也就是大部分人、绝大多数的人口,已经具备了固定的住所,合法职业和稳定收入的基本前提,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高于济南市现有人口,那么说他们不存在一个挤占问题。
王建平:只会是给济南市的建设、济南市的经济,起到促进的作用。我们过去农业人口,你往市区迁,不能随便迁移,计划经济时期,要把你限制在这个土地上,限制在你这个村庄里边,户口不能随便地迁移,人可以流动了,那你户口不能随便迁移。我们这次都改成了济南市的居民户口之后,应该说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可以实现了迁移自由。
解说:在采访中,济南市户籍管理部门一直强调,这次允许40万农民就地转化,并不意味着城市彻底打开大门。
记者:随着济南市人口管理的,这项改革措施的出台,是不是就意味着济南周围的农民,都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市成为城里人?
闫长明:我们这种改革,并没有大范围的、不要条件的、完全放开的这种形式,因为放开,不进行政策条件控制,不对入城的人数进行控制,完全放开,对省会城市和大城市来讲,未来受到的冲击是很难想象的。无条件地放开,也就是说绝对化的自由迁徙,在大城市,在当前中国国情下,还不具备条件。
黄平:大中城市人口已经很多,大城市的基础设施任务已经很重,改造民房、提供水电气、提供医院、幼儿园、学校,包括养老院、福利院,这个过程现在还在努力。
解说:和其它大城市一样,济南市对于外来人口成为济南居民仍然实行条件准入制度。
闫长明:由于受政府整个投入的限制,和人民生活水平——现有的居民水平,不应该受到重大冲击。这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还是实行政策条件准入制度。
记者:政策条件准入制度?
闫长明:你得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够迁入城市定居。像比如说学历这一项,你只要是具备国家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以上,具备中级职称以上,你都可以在城市定居,这个不受任何限制。
解说:考虑到城市各项配套措施还需要一个跟上的过程,在对待郊县农民进城的问题上,济南市也没有盲目扩大户籍改革的覆盖范围。
王建平:所以说咱们济南市试点这次改革,也就限于城郊结合部这近40万人,我们没有把范围扩大到整个济南市,整个济南市的市区,我们外边还有建成区以外,还有几十万人,近百万人,我们没把它纳进来。
闫长明:我们济南市算了一个账,我们要想进人,要提高城市化比例,提高一个点的话,我们必须得进7万人,要提高两个点的话,那我们必须得进14万人。这个14万人在短期之内,提高你两个城市化率的点,14万人在我200万人口的城市里头,人口密度,老城区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达到两万多人这种高密集,也就是说城市基础设施,已经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你再引进14万人,你往哪摆?所以那对城市现有的居民生活水平,肯定要带来大的冲击,那才是城市财政不能承受的负担。
解说:在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人口密度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人们的目光逐渐转向了城乡之间数量众多的小城镇。
黄平:八十年代早期的时候,刚刚开始改革、发展,我们研究所的费孝通先生、所长,现在也是我们国家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他就提出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写了篇文章叫《小城镇,大问题》。
解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限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主张。20年中,我国的中小城市有了较大的发展。
闫长明:农民在脱离开土地以后,进入小城镇和进入小城市去创业,也就说安居乐业,像咱这三峡移民提的口号是: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家,能致富;我觉得这个不应该有任何限制。
解说:2000年,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中小城市和城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奉化户改
解说:2002年9月29日,记者来到了浙江省奉化市。早在2000年,人口只有8万的奉化就实施了以“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外来人口本地化”为目标的户籍制度改革,希望以户籍改革来促进城市的发展。
记者:你们当时是出于一些什么样的考虑?
陈伟俊(浙江省奉化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首先,我们为了促进奉化城市人的集聚,或者说使人气更加旺,因为奉化这个城市,名气很大,建成区这一块人口不是很多,多年以来一直徘徊在8万人左右。作为这么一个中等城市,怎么样使它发展起来,我认为有人是第一位的。
记者:为什么说,在奉化积聚人口就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陈伟俊:我现在城区这块儿,如果没有10万人,那我是一个空城了,如果是空城的话,就没人在这里喝咖啡,没人在这里喝啤酒,没人在这里买小菜,没人在这里打工。那这个地方经济肯定就不行了,就不能刺激消费了,所以从一定的区域角度上讲,我认为人和经济是这么一个相互互动的关系。
解说:奉化市的户籍管理制度规定,凡在建成区内拥有合法的固定住所、具有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非城镇户口公民,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则申办城镇户口。也就是说,只要持有房屋使用权或者劳动合同或者工商营业执照,便可以落户。这在当时被称作是“最为大胆的户籍政策”。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共有3万多外来户成为城里人,奉化市的市区人口也迅速达到了11万人,比改革前增加了30%。
户籍改革给奉化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动力最先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由于政府规定只要有固定住所便可以落户,这使得市内的商品房和二手房十分畅销。
陈伟俊:这奉化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一片红火,每年住房销售量总共大概30多万平米。原来我们都大概20万平米还不到,(现在)30万平米,而且这个30万平米还供不应求,每当房子一定下来要造还没造好房子,就预订好了,而且房价从1999年的每平米850块,现在上升到基本上每平米2200多块。
解说:据统计,在办理迁入的人员中,购房入户者占到了50%以上。来自四川的曾越明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奉化户口。
记者:现在你们家有多少人在奉化?
曾越明:自己一大家人,10口都在这里。
记者:10口?
曾越明:都在这里。
记者:10口都是什么人,除了你、你爱人?
曾越明:像我姐姐、妹妹、我老爸老妈,都是我们真正的四川人来的。
记者:要说你们这一个大家当中,有4个小家,是吗?
曾越明:是,4个小家。
记者:都在一起住吗?
曾越明:都各住各的。
记者:各住各的?都买房了?
曾越明:都买了,假如这个户籍制度不改革的话,我相信我至今还不会买房子。
记者:至今你也不会买房子?
曾越明:对,因为我是住在厂里的,一切东西都是我用厂里的。我又不需要用一分钱,租房子、水电我都不需要,有了这个户籍制度改革了,我这事情才这么想。我说这样刚好给我们外地人创造了个机会,能从农村到城市,能从一个外地人到一个真正的奉化人,我说这就是一个机会呀。我肯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所以说我们厂里头人都说我:你这个人就是不见真佛不烧香的人。
陈伟俊:这个拉动是非常直接,非常直接也非常大。而且随着现在拉动以后,房地产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原来我们居民居住的房子,有的人就住得相对好一点,有的人就不是很好,现在房价不断地涨,好多有钱的人,他就想现在房价还在涨。我现在住的房子条件不是很好,我要去换一套好一点的地方,物业管理水平高的,环境优越的地方去。那么他就要把原来的房子卖掉,卖掉谁来买,就是刚刚从乡下,其它地方,转移过来的人,相对这个地方,各方面稍微比新开发的地方差一点,但它价格稍微便宜一点。
解说:人口的集聚使得奉化的第三产业呈现出一些新的气象。
陈伟俊:原来我们酒店好多都空空荡荡,因为奉化两个地方,城区有一块,还有一个溪口,溪口也有两千多张床位。以前平时你什么时候去酒店,住住人,那很方便。现在像奉化大酒店,如果事先你们来了,不预订一下,你可能好的房间没有,人家拿走了,特别是像现在国庆到了,星期六、星期天这种时候,房间基本上是爆满的。
解说:在改革前,人们担心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城会导致社会治安地恶化,而结果出乎人们的预料,由于外来人员都有了固定住所,纳入了居委会和派出所的管理视野,奉化的社会治安有了很大好转。奉化市公安局局长徐世伟对此就颇有感触。
徐世伟:也不是明显地表现出来很大的一种麻烦,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一种很大的什么漏洞,管理不好,没有。我们从我们发案的情况看,我们今年比去年同期的刑事案子下降了8.6%。
记者:反而还下降了?
徐世伟:还下降了。我们去年的刑事案子与前年相比也是下降的,所以说我们这个社会治安,还是平稳的,好的。第二个就是工商登记,工商局对我们是感谢不尽,本来在他自己做小买卖的也好,有的是地下工厂,对吧?它不暴露,因为我们有个政策,只要你有固定的职业,自己有生产的项目,拿(到)工商去登记。一登记他不是有执照吗?我们就可以给他报户口。
记者:拿着执照来报户口?
徐世伟:本来是地下的,他不想报,不想在工商登记的,他变得现在很主动地去登记。
记者:浮出水面了?
徐世伟:好多都去登记了,工商登记了,那么连锁的反应,工商登记以后,税收也增加了,社保、养老保险也增加了。工商企业这一块,个体户每年增加的比例也很高,个体工商户每年增幅都是几千户,去年好像增加了大概是5000多户个体工商户。
解说:个体工商户多了,纳税的人多了,政府财政也随之增加,改革后的两年时间里,政府财政收入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增幅列宁波市首位。城市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四、零门槛进城
解说:2000年底到2001年,奉化户籍改革带来的迅速膨胀的人口造成了城市资源的紧张,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城市中小学学生的急剧增加。2001年9月,在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一年级的新生班级已经增加到10个,校舍已经不够使用。
毛林华(浙江省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校长,资料镜头):如果单单靠我们学校,你上面无限制进来,没有给我们配套费的话,那作为校长我是焦头烂额了。因为你户籍制度改革,户口在我们这里,我肯定要让他进来的,不进来我违反《义务教育法》,进来了以后,我又没地方读书,所以现在我们只能挤。原来规定是48人一个班,我们现在已经达到62、64,那这样的话,有一个限额,它要影响教育质量。所以我想如果长期发展下去,这肯定是不行的。
解说:在学校的各种收入当中,原来有一部分是外来学生的借读费,如今,这些学生都持有奉化市的户口。据估计,光借读费一项奉化教育系统减收就在2000万以上,人们担心这会影响到教师的待遇。
马昆尚(浙江省奉化市教育局副局长):你自己要有苦的打算,还要过紧日子的打算,肯定要有。
记者:过了多长时间的紧日子?
马昆尚:我想想,这两年应该说都是比较紧张的。那么好就好在,我就觉得,制度也来了,改革也来了,应该说政府相对的有些重视的政策。政府对我们教师关心的有些措施相对也来了,你比如说,像今年我们开始对教师的工资,我们市里的财政是统发了。那其实教师就感觉到,这其实也是关心的,一个真正的切身利益所在。
解说: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开始进行教育布局的调整。而这一点在以前一直是改革的难点之一。
马昆尚:你户籍制度的改革,对我们教育的促进,第一个改革促进我就觉得,它是一种对人观念上的促进,我们想想,原来我们就在开始,进行教育系统学校的调整布局,那么这个调整布局本来也在搞,刚刚开始搞的时候,就有点阻力。这个阻力是来自于传统的,因为作为一个村里,村里面有一座完(全)小(学),好好的一个小学,现在好像觉得是要把它撤并一下,他们就要想到许多问题了。第一个问题比如说,当干部的,以前干部当的时候,学校都在那,现在我这任村长书记的时候,学校都没了,老百姓会不会骂。以前有学校,我现在没有,那么作为家长,他们也想到这个问题:我在门口走出去就可以读书,现在我要大老远地,跑到比如说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初中,去读书,安全的问题、费用的问题,都要考虑的。他们还没有一下子去考虑到,我们教育资源上面,其实有时候我们有些农村里面的学校,确实是规模太小,小到一定的时候,教育质量肯定要成问题。但是这一改革,人马上就可以流动了,家庭都可以大迁移了,他就要想到这个问题,怎么样给自己的子女,在自己可以允许选择的范围里面,享受比较好的教育。
解说:户籍改革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布局的调整,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原来存在的142所中小学被精简为108所。
陈伟俊:就缩减了24%,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这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从政府角度上减少了投资。原来因为学校很多,每个地方都要给它配备教师、配备管理人员、配备食堂、配备等等很多服务的东西。现在我就从142所集中到108所就可以了,同时对我们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它提高了一种教育质量,原来好多个别的,比较偏远的地方,它可能搞复式班——就是一个班里,住着一年级两年级三年级——复式教学,现在就不存在这个事情,所有的小学初中,它都规模办班、规模教育,所以它的整体的教师力量,整体的办学条件就好得多。
解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政府可以集中财力解决主要问题。除了加大力度保证教师的待遇,2001年,政府投资1个亿的奉化中学建成,有效地缓解了学校的就学压力。与此同时,其它配套改革诸如医疗机构的布局调整也趋于完成,政府投资上亿元的人民医院也即将投入使用。在完成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之后,奉化市宣布,再次降低进城的门槛。
陈伟俊:我们在2000年出台一个文件的基础之上,今年再次降低门槛,再次规范我们改革的内容,所以怎么说呢?原来这个文件出台以后,可以说从原来户口相对比较高的门槛,降到相对比较低的门槛。今年这个政策出台以后,就是从我们的低门槛降到几乎等于零的门槛。记者:什么叫几乎等于零的门槛?
陈伟俊:几乎等于零就是说,原来有两个条件你才能转户口、迁户口,现在我把这个范围再扩大,就是只要你在这里,有生产能力、生活能力的人,他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转到这里来。
解说:在打开城市大门的同时,奉化开始加速当地城市化的进程。
陈伟俊:我们提出个目标,叫梯度转移。就是我们有这么一个政策以后,实施了全市的联动,“联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自然村的人,或者高山上的人,向我们行政村集聚,行政村的人向中心村集聚,中心村的人向建制镇集聚,建制镇的人向我们中心镇集聚,中心镇的人向我们中心城市集聚。这个集聚,就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台阶和条件,就是说我原来生活在高山、比较偏远的生活条件很差的人,你住到我原来住的行政村里面;但是现在我条件比较好,我搬到中心村去的人,他的房子腾出来卖给你;那么中心村的人,他条件更好的人,把房子住到建制镇去了;建制镇的条件比较好的人的房子,卖给原来从中心村里转移来的人。但一条是肯定的,就是人口他一定要相对集聚,一定要向基础条件比较好,各方面相对比较成熟的地方集聚,对于这个地区经济,它肯定是有拉动的,当然也是这群人、这群老百姓,他们也享受现代文明或者说是城市文明。
解说:奉化市的户籍改革措施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宁波市已经开始在全市的范围内推广奉化的经验,要求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陈伟俊:怎样保证这个户籍制度改革有生命、有活力,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更好地达到我们预计的效果?我认为最主要的任务,就要加快发展,所以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要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当中得到体现,只有发展了,我们才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为人家创造更好的创业环境,反过来才有可能增加我们对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吸纳能力。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