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台北、高雄市长及两市市议员的选举日渐逼近,台湾政坛上蓝绿两大阵营开始进入白热化的对峙局面。面对具有执政优势的“泛绿军”,在野的“泛蓝军”加紧了合作的步伐。“泛蓝军”的主力国亲两党,从高层对此次选举达成共识到具体推进合作,历经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目前已造成相当声势,对“泛绿军”形成一定威胁,但其结果如何,尚有多种因素制约,后续有待观察。一、“泛蓝”整合乃大势所趋
“泛蓝军”整合是自2000年“核四”风暴后就成为“泛蓝”支持者的强烈呼声和三党高层的共识。“泛蓝”整合的推展,既有台湾政治体制结构上的可能性,又有着三党理念契合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三者同为在野党,为争取更多的利益和资源,居于高度重叠的政党基础,具有合作的迫切性。年底选战既是对民进党执政两年多的一次大检验,更是2004年“大选”的“前哨战”,因此,蓝绿两大阵营均以“准总统大选”来看待,十分重视。
目前,“泛蓝军”合作的既有基础主要体现在策略联盟和选举联盟两个方面。策略联盟,即立法合作,指的是“泛蓝军”利用其在“立法院”中的多数,在重大的政策、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以制约民进党的施政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在野党的政策影响力,以迫使民进党做出妥协,释出部分权力与其分享。选举联盟,从根本上说,是国、亲、新三党为避免重蹈“泛蓝军分裂惨败,民进党从中渔利”的覆辙而在选举中进行的合作,其目的在于谋求各自政党利益的最大化。三党一方面为避免恶质竞争而合作,另一方面又为提升自身实力而竞争。因此,选举联盟对“泛蓝军”,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即所谓的“竞合”关系。
去年底选举后,“泛蓝军”整体实力仍在,但新党泡沫化,国亲两党各有消长:亲民党吸走了一批票源,在“中央”层级的实力有所增长;国民党在基层尤其是中南部的实力仍明显强于亲民党。“泛蓝”阵营年底选举合作正是在这一新的态势下进行的。此次北、高市长选举与北、高市议员选举,“泛蓝”合作的主角是国亲两党,其中具有指标性的“重头戏”是前者,两党也志在于此;而后者作为合作的一部分也不可或缺。
二、“泛蓝”整合一波三折
市长选举合作方面,国民党在今年1月就释出“泛蓝整合收复高市”;2月,又明确表示“泛蓝整合锁定北高市长”,均未立即得到亲民党的正面回应。3月下旬,两党秘书长开始沟通,合作开始进入两党互动状态。
“泛蓝军”在台北的合作较为顺利,整体上与台北市选情利于“泛蓝”有关。马英九的“超人气”无人能比,成为“泛蓝”上下所认可的台北市长候选人。但亲民党起初仍有所保留,称“关键是人选要对”,直到4月才正式表态全力支持。不过,面对“泛绿军”的全力“打马”,“泛蓝”内部从高层、“立委”到基层均较为一致,给予反击。而同时,作为回报,马英九也忽略国民党内部的某些反对声音,积极为亲民党的市议员候选人站台。
“泛蓝军”在高雄的合作则十分艰难。从基本面看,“泛蓝军”在高雄市的总票数并不比“泛绿军”少,民进党从2000选举到2001年底“立委”选举的得票数下滑了13%,因此只要“泛蓝”整合成功,形成一对一的对决局面,就有赢的机会。而国民党在高雄市的基层实力和票源明显优于亲民党,有参选意愿的人数也不少。但由于缺乏“重量级选手”,党内高层有意“取北让南”。亲民党则不愿在北高市长选举中均“缺席”,先推出副主席张昭雄参选,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参选意愿不高,因此协商难有进展。施明德的加入和张博雅的突然宣布参选,使得局面更为混沌。之后,两党高层有意共推张博雅,但均遭到党内强烈反弹。8月中旬,国民党高雄基层和本土势力均明确表示反对,部分“立委”甚至计划串联要求全面更换党内权力决策核心。在强大的压力下,国民党中央“左右为难”。亲民党内也有不同声音,“立院”党团干事长刘文雄警告,如果国亲共推张博雅,两党都会面临分裂危机。于是,8月初国民党九人小组推荐黄俊英,并拟订下一步与亲民党共推一人代表两党参选,但迟滞不前。10月中旬,国民党中常会决定支持黄俊英,亲民党仍表示,对连宋会共同敲定支持张博雅的立场并未松动。眼见时间日益紧迫,国民党在10月底以“推荐”而非“提名”的方式推出黄俊英参选高雄市长,仍保留一定的协商空间。亲民党则持模糊态度,表示愿意继续推进整合。实际上,两党在高雄市长的人选整合上已告破局。
在市议员选举方面,国、亲、新三党均建立共识,将避免重演去年底“立委”选举中两党候选人自相残杀的局面。但事实上,三党均高额提名,再次出现参选爆炸的情况,激烈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尤其在台北市,“泛蓝”阵营票源冲突严重,国民党面临着第一大党保卫战的重任,亲民党则是其成立后的第一次参选“直辖市议员”,对新党更是“本岛最后一亩地”。在应选的52席中,“泛蓝”三党就提名47人,其中大安、文山两个选区,有25位参选人抢11席,其中有“泛蓝”倾向的就有18人。因此,三党谈人选合作几乎不可能。
三、“泛蓝”整合前途难测
“泛蓝军”合作的前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从岛内政局和政治生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个是朝野政党的互动程度。如果执政的民进党能与“泛蓝”进行某些妥协,在重大的政策、议题上有所让步,将会软化国亲两党策略联盟的“坚密度”,反之则加强。目前看来,双方互动的程度不佳,因此在策略联盟上国亲两党尚有合作空间。但在选举方面,由于朝野意识形态和基本理念的差异、利益的对立,国亲两党主观上仍有很大的合作意愿。
二是现实政治利益的牵绊。选举方面“泛蓝军”内部存在即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困难重重。三党高层的愿望和基层支持者的期待能否落实,涉及到三党中央能否有效地调配地方和个人的利益,弥合利益冲突。事实上,在市长选举方面,国民党希望能够南北通吃、南北双赢;亲民党则希望能实现“南宋计划”,拉高声势;两党均希望借年底选举合作为2004年大选制造氛围,积蓄实力。而新党也希望能“分一杯羹”。在现实的利益下,三党各有盘算,注定了合作的艰难。
三是年底选后政治生态的变化。依目前的情势来看,马英九连任机会很大,台北将继续成为“泛蓝”的大本营;高雄市的选票被在野参选人分割后,有利于谢长廷的连任,但“泛蓝军”尤其是国民党能否成功操纵弃保,也将直接影响选情。总体上,国民党在此次选举合作中占据有利地位,直接增加其2004年选举合作的筹码。可预见的是,国亲两党都不会放弃2004年的选举,而国民党内部的整合还有待加强,亲民党的政党互动策略则将更为灵活,国亲合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综上所述,“泛蓝军”以各自的现实政治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又一轮的选举合作,面临诸多影响因素,合作是否成功,选后的“国亲”合作又如何发展,对台湾政局影响如何,将值得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吴宜 本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