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连线:遇险船二副与交通部官员谈渤海沉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4日03:20 东方时空-时空连线 | ||
导语:2月月2日14时30分左右,一艘客滚船在渤海湾遇险,两个多小时以后沉没。交通部救捞局、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等部门组织力量全力搜救。在10余艘船只的搜寻、救助下,遇险船上的81人全部被救起,其中有4人死亡。东方时空《时空连线》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以下为采访实录: 受访人:遇险船二副姜传军 记者:江先生您好,谢谢您在刚刚经历过一场极端的事件之后能够接受我们访问,您现在身体情况怎么样? 江:我现在身体还可以。 记者:当时跟你一起获救的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呢? 江:有我们的团长,现在是骨折了,大副在水里泡的时间比较长,现在有点不轻,总受伤的人不多。 记者:江先生,您还记得当时是怎么样意识到危险发生了? 江:当时我们是从旅顺到龙口,走到高山岛附近的时候发现海况比较恶劣,风刮的比较厉害,我们走到高山岛的时候突然有一声巨响,马上向左侧倾斜,基本左侧已经倒了,向左侧倒了,当时我们的船比较小,倾斜挺厉害的,直接向左侧倾斜30度。 记者:当时你们听到这声巨响,船上第一反映是什么? 江:第一反映是呼救,向长山交管中心呼救。 记者:当时在客舱里大家的反映怎么样? 江:旅客们表现非常平稳,因为我们的服务员正和他们讲这些,有一些比如送医院什么的,都是安慰他们。表现很稳定。 记者:我们在事后看到当时的记录,是船舶的主机失灵及失去动力,船体倾斜20度到30度,我们想知道这样一个数据对当时的船上来讲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江:状态就是像站在一个高山上往山下看,感觉到非常恐怖,人基本上是不能站立,只能靠着,把着一些物体站住。正常情况下基本站不住。 记者:当时你能听到周围的声音是什么? 江:我周围只有海浪声,再听不到别的什么声音了,船长、驾驶员都非常冷静,所以我们在那种情况下,首先要冷静是最主要的。 记者:你有没有看到客舱里大家的状态? 江:刚开始我在驾驶台,所以没有看到旅客具体的状态,后来我出去放救生筏的时候看到旅客了,我感觉旅客的素质非常好,非常配合我们船员这种搜救的工作。 记者:你们是怎么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处理的? 江:发生了这个事情,主要是由搜救人员向旅客们解释,主要是船舶发生一点故障,发生倾斜,请大家保持冷静,不要随便地往水里跳,听从我们的指挥,只能说这些。 记者:你当时心里惊慌吗? 江:我当时的情况还可以,我觉得我当时还比较镇静,我当时主要是在船长的指挥下放救生筏。 记者:在发生这个巨响之后,你们开始准备放救生筏了,是吗? 江:最响的时候,我们还不会放救生筏,发生巨响以后,船体倾斜得很厉害,30度,对于我们71米长的船来说,13.6米宽的船来说是比较大的灾难,你知道一旦发生倾斜之后的后果是什么?发生倾斜以后,我知道两部主机,我想会失灵,因为它向左倾斜太大,离开了水面,动力迟早会没有,所以我们尽量地迎着上风,避免船舶过早地倾斜过去。 记者:你认为这个倾覆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江:我觉得这个倾斜不能避免,在当时的情况下,当时海况情况下是不能避免的,我们也采取措施,要因为是在左舷倾斜,让它在有限的压水,企图给它调平,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倾斜了30度,压水就显得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记者:当时你们做的最坏的准备是什么? 江:我当时想,我当时在想,首先怎么样把这个船控制住,如果船不倾覆,这样我们大家在船上,我认为船是我们最好地载体,在大海上,虽然说我们有一些救生的手段,气船什么的,还有这样、那样的,我觉得船舶是最安全的。 记者:你是一个在这条客轮上工作的很有成熟经验的船员,你也知道在渤海海域曾经发生的海难,你对过去抱有多大的期望? 江: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有一种本能,我想别人可能和我都一样,我只是想一定要活着,所以我没有想太多别的,但是,既然遇到这样的事了,我想我作为船员,我不但要自己活着,或者是和一些船员活着,我们总想还有旅客,还有很多妇女儿童,在那种情况下我没有想太多,我就把我们本身的工作做好,我们事先组织旅客上救生筏,在最后落水的船上人员当中,我们这十几名船员其中就有将近11、12名都是我们的船员落水了,20几个跳水的,其中就有11、12个船员,发扬这种精神,保持让旅客、妇女儿童先撤的原则,我们船长最后一个跳下水。 记者:当第一支救援船赶到的时候,你们的船是什么样的状态? 江:第一只救援船赶到的时候,我们的船倾斜更为严重了,已经50度了,左侧已经贴着水面了。 记者:船在那种情况下,船上的人是什么状态? 江:我知道大家很冷静,救援船马上就到了,比如离我们只有四海里,只有20分钟,大家有一种求生的欲望,不能丧失信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伙比较冷静。 记者:在那种情况下,他们还站得住吗? 江:有的把着栏杆,有的把着烟筒什么的,正常的站立不可能。 记者:当时大家都站在甲板上是吗? 江:甲板上不能站人了,我们站在甲板上的右舷的舷围,基本上都是这样,旅客都是抱在楼梯上,不能孤立地站立,不能走动。 记者:当时看到救生船来的时候,你还记不记得当时大家的反应? 江:我觉得大家是非常高兴的感觉,有一种看到希望,大家的信心都增强了,都在大声喊着。 记者:喊什么? 江:喊着“船来了”。 记者:您喊了吗? 江:我没有喊,但是我想,我心里特别高兴,我知道,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记者:救援船来了之后,你们决定这81个人当中哪些人先下去,哪些人后下去? 江:这是政委决定的,首先到筏里,因为这个筏比较高,离海面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当时波涛汹涌,刘建敏同志和一些旅客,我们开始把他们从救生机上拽着他们,把他们扔到救生筏里,首先是妇女和儿童先下去,男的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记者:你是第几批下的? 江:我是在第一个救生筏的第六个下的。 记者:你还记得当你抵达救援船之后的你的感觉吗? 江:当时我下去以后,我和我们那个筏有两个船员,我们把妇女、儿童有15、16个都把他们救到救生筏里,我们那个筏当时装了很多人,救援我们的那条渔船,他是砣矶岛的一个鲁长渔3045,当时他们厉害,但是果断和向我们靠近,向我们抛绳子,抛一些救生线什么的,当时他们也能达到30、40度,不断向我们靠近,使我们非常有信心,觉得希望大大增强了。 记者:船上最后这26个人为什么会落水呢? 江:当时海况恶劣,所以船舶倾覆得比较厉害,所以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有些救生筏还没有动力,只能自己漂浮,所以无法控制,在能装满的情况下,首先把生还的权利让给了旅客,所以最后只能跳水,否则就和这个船一起沉下去,你看到船沉落了吗?向我们描述一下。 江:我看到了,当时在左舷90度以后,已经开始下沉了,我感觉到非常难受。 记者:你还记得周围人的反应吗? 江:船员都哭了。 记者:你平安获救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江:我上了渔船以后主要是协助那些渔民,3045的渔民,还有后来赶到的海军的8002船,协助他们在渔船的甲板上救助那些跳水的人员,我们向他们靠近,把他们一个一个救上来。 记者:你记不记得你救上了几个人? 江:我和我的船员一起救上了10个。 记者:怎么救的? 江:他们穿着救生衣向我们漂过来,我们大声地呼救,因为当时是下午,天气挺好,天气是白天,我们的能见度还可以,所以我们看到他们了,就向他们靠过去,用绳子或者是钩子拽过来,把他们拖上渔船,他们上来以后基本上冻僵了,我们没运动,不能让他们坐下来,因为坐下来就意味着不能站起来了。 记者:我想在你获救之后应该也跟家里报过平安。 江:对。 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江:在预先的时候,我没有想过给家里打电话,我只想那样做怕他们担心,所以我在获救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他们打电话。 记者:你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江:我说我没事,你们放心好了,因为他们也非常紧张。 记者:我想问问江先生,这次的海难刚刚过去很短的时间,但是,我想这是你的职业生涯当中碰到的最危险的一次危机,在回头看的时候,你觉得你自己想到的是什么? 江:回头看下来,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大的危险,我虽然说获救了,但是还有部分人可能现在暂时受伤,或者是冻伤,但是我感觉到现在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我们这个船舶虽然说沉没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在获救的过程中,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大家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给我留下了一辈子都不能忘的印象。 记者:我还是想请您,记不记得当时整个的过程当中,您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不管是你看到的也好,还是你自己经历的也好。 江:我最深刻的细节就是在我们遇难以后,我们向长山交管中心,向老帝山交管站,海军交管站,向烟台海域中心,最快的派了3045和8002的渔船,还有大马力的渔船,还有货船叫爱丁湖的,进行通讯的联络,我感觉他们给我们最快,我们的汽轮三小时就沉没了,但是他们救起了那么多生命,我感谢这些搜救人员和烟台海事局的组织搜救人员,尤其在砣矶岛的老百姓把我们接到他们家里,住到他们的热炕头,喝着姜汤,如果没有老百姓,可能我们受伤的人更多,因为当时冻伤的人更多,他们在医院里40、50个护士让老百姓帮忙,把伤员进行救助,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不能有这么好的搜救人员的成果。 记者:您也是一个老船员,应该也知道在渤海海域曾经发生的几次重大的海难,当你自己也面临险境的时候,你想象这次的营救会这么迅速吗? 江:我当时想象,我们想象这次营救是那么成功,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太险峻了,当时我们在船舶倾斜那么大的情况下,我想我们只能靠自己,但是这次砣矶岛的渔船在沿海海事局指挥中心的指挥下来得那么快,同时增强了旅客们获救的决心。 记者:你们作为船员在当时有没有告诉乘客,万一碰到极端情况该怎么逃生? 江:这个我们都跟乘客讲了,因为我们只能鼓励他们,如果在最危急的情况下,也只能告诉他们拿着救生圈,或者救生衣,拿着设备奔着生的地方去,这是我们只能告诉他们的。 记者:谢谢您江先生。 受访人:交通部海事局副局长王金付 记者:在接下来的节目当中我们要连线交通部海事局的副局长王金付先生,王局长您好,我们刚刚从前方得到的消息是,到目前为止还有六个人正在被抢救的状态,他们现在身体的情况怎么样? 王:目前这六个受伤的人员今天上午我们已经到医院去看望了他们,现在恢复得不错,其中有两位,一位是腿骨折,一位是胳膊骨折,其他四位都是一些轻伤,主要是可能天气寒冷,受冻,基本上都恢复了,现在这六位受伤的人员,已经从岛上接下来,妥善地安置在蓬莱的医院。 记者:我们从这个公布的客轮的名单上看到有一个儿童,现在这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 王:现在就是有一位乘客携带一名1岁的小孩,这个小孩也是获救了。 记者:获救了?没有生命危险是吗? 王:他没有生命危险。 记者:王局长,这次在辽旅渡七客轮的遇害船当中一共是80位人员,77位客轮人员,4位遇难,我想您怎么评价这次海上系统的搜救? 王:这次海上搜救,我的评价是有首先有这么几点,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国务院的领导对这件事情非常地关注,朱溶基总理和吴邦国总理都直接做了批示,交通部张春贤部长直接赶到中国海洋搜救中心值班室坐阵指挥,统战杨副部长也出差在广州,也在协调指挥海难搜救事情。另外,山东省政府,辽宁省政府有关领导和有关地市的领导都直接地参与这次的搜救组织协调行动。所以,这次搜救行动能够取得非常的成功,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组织得力。 王:我也是认为,如果要有直升飞机直接参与救助,可能救助效果会更好,但是昨天这种天气情况,我们也与有关部门协调联系过,但是,由于天气原因,直升飞机不具备起飞条件,另外,天气,刚进水了以后,他们也不具备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搜寻救助人员,所以,直升飞机就没有参与这次搜救行动。 记者:王局长,渤海海域一直是一个海难的多发地,你们在这次是不是更多的考虑在海上救援系统的事先的准备? 记者:渤海海域一向是海难事故的多发地,在这次海难之后,你们会不会在以后更多的考虑在海上救援系统的事先准备? 王:不光是今后要考虑的,实际上交通部领导对这件事非常重视,近几年,从黄部长到现在张春贤部长都非常关注应急搜救系统的建设问题,所以,交通部也间接投资建设了一批海事和救助团体,同时,交通部也在积极地解决搜救的体制问题,下一步也在不断地完善这个搜救的手段和力量。我相信,在不久,搜救体制解决以后,搜救的装备手段再解决以后,我们会强化在海上搜救的力量。 记者:相对于以前在渤海海域发生的其它几起大的海难,这次的搜救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它体现出来哪些更成熟的地方呢? 王:这次搜救行动可以说是在这么恶劣的天气情况下,海况也比较差,水温也比较低,搜救成功率这么高,可以讲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救助。刚才我已经说了,一个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另外,我认为,关键这一次是我们应急反应机制,应急反应快,施救也得当。11:00至02:25,船舶发出求救信号以后,02:30,辽宁和丹东海上搜救中心、烟台海上搜救中心就在不同的时间报告到中国海洋搜救中心,同时也报告到有关的地方政府,中国海洋搜救中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个事故的地区报告到国务院,所以,这也为及时地组织搜救力量,抢时间,提高搜救的成功率奠定了基础。 另外,我想第二点,这次搜救组织得非常得力,措施也得当,我们是根据事故发生的海域,一个是协调了就近的过往的一些客船担任现场的指挥,同时,从长岛和砣矶岛,通过地方政府协调调派了一些渔船和地方部队的舰船,直接参与救助。这样也缩短了路上航行的时间,为成就救助赢得了时间。 记者:是,王局长,我们很庆幸这次海上应急系统的起动,使很多人的生命能够从这个死神的边缘挽回,但是还有很多疑虑没有解开,这次在发生的事故调查当中…… 我们很庆幸这次海上应急系统的起动,挽回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是也有些疑虑我们没有解开,这个事故的发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你们现在调查有没有一个初步的结论? 王:现在根据交通部的统一部署,我这次来还有一项任务,就是组织这次事故的调查处理,因为这次事故涉及到辽宁海事局和丹东海事局两个局的管辖范围,所以,根据交通部的安排,由交通部成立事故调查组,我这次兼任这个事故调查组的组长,然后我们请辽宁海事局和丹东海事局、烟台海事局,以及辽宁交通厅的有关部门的专家参加。今天早晨,我们已经起动了这个事故调查,我们已经分析了安泰海事局的事故调查的人员,找一些船员进行了笔录,同时也请辽宁海事局那边到一些出发港的港口和航运企业,进行事故调查。 记者:到目前为止,按照你们的分析,有哪种可能呢? 王:现在事故还正在调查当中,我相信会尽快地把事故的结果弄清楚。记者:王局长,我也期望着这个事故调查的结论能够早日公开,可以告慰这些在海难当中的遇难人员。有两个问题希望您能够补充一下,一个是说,当时在营救的时候,最近的船只离这个客轮有多远? 王:是这样,最开始我们是协调了长岛的蜗轮,还有一个交通快船,但是,由于当时的风浪比较大,这两条船还没有接近难船,后来就被迫返回,后来我们是通过了山东省地方政府,协调了砣矶岛当地的一些渔船最先赶到了现场,最先赶到现场的是砣矶镇镇党委书记,带着一条渔船最先赶到了事故现场,因为砣矶镇离难船发生的地点距离比较近一些。第三条船是当地的一条船。这三条船在这次搜救行动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记者:王局长,这次的事故会让很多人联想到几年前的大顺号的海难,您认为几年来,我们在海上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是不是有了提高? 王:我是参加过几次重大的海难事故的搜救工作,一个是“11.24”的大顺号的搜救,另外还有“同位轮”的搜救,同时也包括去年的“五七空难”,然后就是昨天这条客轮的搜救行动。这几年,我是感觉到我们国家在海上搜寻救助这一方面,从机制上是不断地在健全,在完善,在装备上,在搜救的手段上,是不断在提高,可以讲,交通部在“11.24”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搜救的反应能力,我们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按照部领导的要求,专门制定了水上重大险情的一级处理的程序,经过部审议以后,颁布下发,现在我们整个全国海事系统,海上搜救中心,都是按照这些地区机制在执行。所以,一旦接到海难事故的求救,我们会在很快的、很短的时间内起动这个机制,这个机制是相当健全的。所以,上次“五七空难”,在几分钟之内就获得了信息,同时上报了国务院。现在可以讲,这个一级反应的机制是非常健全的。 记者:是,王局长,我们希望这些困难能够尽早地得到落实,这样我们在以后的海上的搜救过程当中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救援工作。最后一个问题想补充一下,在这次海难当中遇难的这四个人,他们具体遇难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遇难的原因主要是落水以后因为水温太低,时间稍微长了一点,主要是这个原因。 记者:您可不可以具体地解释一下,比如当时海水的温度,人体对它的承受力是什么样子的? 王:这个也可以想象,因为在2月份,气温这么低,另外又在渤海湾里边,海水本身温度就很低,按照我们推算的时间,正常情况下,如果人落海,在正常情况下人落海的话,一般也只能坚持30到40分钟,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人可能也就会冻死。 记者:好,谢谢您,王局长。虽然这次大营救是一场有效和及时的救援,但是毕竟有四个人在冰冷的海水当中失去了生命,我们期待着这次事故调查原因的尽快公布,使类似的悲剧能够得以避免,这是我们对遇难者的告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