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辍市 百业停工 交通断绝 万人空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5日01:19 天津青年报 | ||
什么活动如此热闹?且看——皇会天津人的“狂欢节” 我亲眼看见——妈祖回娘家 天津依河傍海,水在城市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天津三卫志跋》中称天津“北近京师,东连海岱,天下粮艘商船鱼贯而进,殆无虚日。”有专家认为,天津的繁荣是水运发 今年75岁的汤恩祥老先生,一辈子都和估衣街牵扯在一起,是名副其实的“估衣街通”。汤恩祥对记者说,如今回忆往事,当年估衣街的热闹仍历历在目,而最难忘的还是他8岁(民国25年,1936年)时看到的天津最后一道“皇会”的盛况。 据汤恩祥回忆,尽管那时年龄尚小,但是出会时五颜六色的服装和拥挤的人群仍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大人带着他,一路跟着队伍行进。他依稀记得宫北大街、估衣街、北马路、城隍庙这些经过的地名,还记得几句唱词的节奏曲调和娘娘乘坐的宝辇的样子。汤恩祥用一个侧面细节概括了当时的热闹情景:天后宫附近的街道上,每天都能拾到一筐各式各样的鞋,那是摩肩接踵的人群踩掉的。 天津历史学家罗澍伟表示,在我国的沿海大城市中,妈祖文化传承至今的惟有天津。在繁盛时期,一座天津城内,共有16座天后宫。从某种意义上说,妈祖文化可以说是天津的城市符号,是天津海洋文化的图腾,与天津的民风民情有无法割断的深厚关系,所以,提及天津文化就不能不提妈祖。 曾经专事研究天津皇会的天津天后宫管委会副主任尚洁证实了汤恩祥的说法。据她介绍,“皇会”最初叫“娘娘会”或“天后圣会”。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宫”海神娘娘的生日。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倡仪,在海神娘娘诞辰之前出会4天,即农历三月十六日送驾:将海神娘娘和眼光、子孙、斑疹、送生娘娘的头像,送到闽粤会馆天后殿供奉;十八日接驾:将这5位娘娘的木像接回;二十日和二十二日“出外散福”:抬着5位娘娘的木像沿街游行,接受人们的香火。这就是最初“娘娘会”。后来,乾隆皇帝对“娘娘会”的组织安排大加称赞,使“娘娘会”身价倍增,易名为“皇会”。 大回放人人亮绝活会会有高招 据尚洁介绍,经过几百年演化,皇会已经由以单纯颂扬民间信仰为主题扩展到充分展示天津民俗风情的全民性活动,形成独特的将“神祗崇拜、宗教信仰、问医求子、祈福还愿、赛会演剧、男女游观、会亲访友、社会交往、城乡商品交换”等活动集于一体的庙会形式。天津的庙会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大型庙会有峰窝药王庙会、城隍庙会、龙王庙会和天后宫庙会;中小型庙会有三太爷庙会、福寿宫庙会、花神庙庙会、窑洼大悲院庙会;两处最典型的外埠庙会有北京近郊的妙峰山庙会和河北的景忠山庙会。 乾隆、嘉庆年间以来,“皇会”越办越红火,声势越来越大,各会依次出游:净街会,负责将街道打扫干净;门幡会,将“天后宫”海神娘娘的历代封号写在大幡上,组成仪仗队簇拥;太狮会,仿照“天后宫”大殿前两个石狮的样子,做成两个木头狮子,抬着保驾;挎鼓会,由十三、四岁的鼓手表演歌舞。此外,还有花鼓、高跷、身歌、捷兽(狮子舞)、重阁、中幡、萃韵音乐等歌舞、杂技表演,最后才是载着5位娘娘木像的宝辇。每个宝辇前面都有法鼓会,后面有8个人骑着8匹大马、打着8杆大黄旗,进行护驾。后来,“皇会”不再年年举办。最后的几次“皇会”,分别在清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民国4年公元1915年、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差不多10年1次。 扫殿会“会务组”总理杂务三十条标准挑选会员 据尚洁介绍,各道会种中,只有一道具备至高无上的权力,那就是天后宫扫殿会。扫殿会是皇会总指挥,被誉为“会中领袖”,负责行会中的组织、筹备、调度、差派、请会、提会、安置等所有事务性工作,相当于今天的“组委会”或“会务组”。扫殿会取意在天后娘娘殿前洒扫、伺候娘娘之意,因此对人员组成有严格要求,民间归纳为30条,即“讲字号、讲相貌、讲衣冠、讲知事、讲礼貌、讲说话、讲调道、讲运筹、讲为公、讲做人、讲孝道、讲恭敬、讲待人、讲仗义、讲疏财、讲息事、讲深厚、讲忠正、讲廉洁、讲除恶、讲安良、讲尊贵、讲根本、讲儒雅、讲行好、讲修善、讲劝诫、讲吃亏、讲寸心、讲规矩”。 “扫殿会”成员最初由天后宫的僧侣组成,而后随着天后宫由道士住持改由道士组成;乾隆时期,盐商、粮商和钱商加入进来;民国时期,官府为繁荣地方经济,也加入了扫殿会行列。扫殿会成员组成相对稳定,每次在300人左右,划分为10个小组,每组30人,再分为两班,每班15人轮流负责白天和晚上的行会事宜。皇会之前,扫殿会会头召集各小组负责人组成筹备工作组,会后,在天后宫山门外贴出通告,俗称“黄报”,向外界公布皇会通知和有关规定。同时,印制两种门证。一种是发给香客的,长圆形,蓝地白字,写有“天后宫门证”字样;另一种是工作人员使用的,多角形蓝地白字门证,上书“天后宫招待员”或“天后宫夫役”字样。 文武会玩艺儿会分两种三十二行当红火商业街 元代诗人张翥题为《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作》的诗,是流传最广的描写当时粮船汇集在三岔河的盛况和祭祀天妃的情景:“晓日三汊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气满宫袍。”由此可见,当时三岔口及天后宫一带十分繁盛。皇会的兴起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上述地方的知名度。 从经济角度看,皇会规模与今天的经贸节、商品博览会不相上下;从文化角度看,就是不折不扣的“综艺大观”,最耐看的“玩艺儿会”,包括戏剧、曲艺、鼓乐、滑稽、歌舞、杂耍、武打,被称做皇会行会的灵魂。玩艺儿根据表演内容和技能形式,又分为文玩艺儿和武玩艺儿。文玩艺儿主要有莲花落、十不闲、法鼓、大乐等;武玩艺儿主要有高跷、中幡、重阁、捷兽(狮子)、杠箱等。 据汤恩祥回忆,估衣街、针市街、竹竿巷等知名商业街都离天后宫不远,皇会给当时这些地方繁荣的商业带来了新的商机。他向记者介绍了首次披露的估衣街当时经营的32种行当:估衣(旧衣服)、绸布店、皮货、西服、中药、西药、烟具、理发器具、扇子、帽子、泥人庄、文具店、笔墨、金银饰品、茶叶、瓷器、眼镜、染坊(只染不洗)、百货店、化妆品、戏衣、寿衣、水果、干果、糕点店、凉席毡子、酱园、货栈(为外地进津生意人代卖干鲜果)、果脯店(糕点原料)、蜡烛(牛油制成,外涂红颜料,相当于黄瓜粗细,灯芯用苇子制成,规格按分量分类,遇上年节用金粉按买主要求写字)、裱画店、钟表(不卖只修)。皇会期间,小商品和风味小吃也成了一大看点和卖点。 妈祖是谁 据史书记载,妈祖姓林名默,是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岛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出生后一段时间不会哭,故起名林默。她生在海岛,娴于水性,遂有一个美丽传说流传民间:“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人呼神女,又曰龙女”。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将林默封为“灵惠夫人”;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又封为“灵惠妃”。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开始晋封为“护国明着灵惠协正善庆显着天妃”。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对这位“保护神”作最后一次晋封,封号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达到皇封的最高品级,由天妃改为天后,民间俗称“娘娘”。 妈祖的传说,《天后志》记载有十五则,《天妃显圣录》记载有十六则,分别是:莱屿长青、祷雨济民、挂席泛槎、化草救商、降伏二神、解除水患、救父寻兄、恳请治病、收伏二怪、窥井得符、妈祖诞降、湄屿飞升、驱除怪风、收伏晏公、收高里鬼、铁马渡江。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