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津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30日00:42 天津青年报 | |
招欠 小孩子淘气,“这孩子太招欠。”天津人为什么把惹是生非说成是招欠?没有任何依据。“招欠”,怎么一个“欠”法儿?欠什么?说明白了,欠打。母亲说儿子“招欠”,就是说他欠打。欠打,自然就是该打,但还不到一定就打的地步,尚有可宽宥的余地。 明明是该打的事,天津人为什么要说成是“招欠”呢?这要从一个笑话说起。古时候,有四个乡下兄弟,本来没有读过什么书,一天突发奇想,兄弟四个想进京城参加会考,考上了功名,那是要做大官的。打点停当,兄弟四个挑着行李就出发了。走出村来,兄弟四个忽然想起,考状元,那是要做诗的,这兄弟四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诗,到了考场怎么交考卷呢?好在一首诗不过只有四句,兄弟四个商量好,每人写上一句,到时候就足够应付的了。只是这四句诗,也不是好“诌”出来的呀! 兄弟四人正在为难之时,大哥忽然万分兴奋地说:“有了!”当时,他们四个正走在乡间的一条小河边儿上,大哥脱口而出“村外小河旁。”这头一句就有了。第二句,就轮到二哥了。他抬头往河岸上一看,有了。正看见河边儿上两行柳树:“杨柳排成行。”也是五个字,还押韵。 好不容易诌出两句诗,天已经黑下来了。这兄弟四人投宿客店,夜里不舍得睡觉,一起吟诵诌出来的那两行诗:“村外小河旁,杨柳排成行。”一遍一遍,闹得别的客人无法入睡,人们就到他们的窗下想看个究竟。客店的窗子糊着窗纸,客人们就将窗纸舔破。恰在这时,老三抬头看见了窗上的小黑洞,便大声说“满窗小黑点。” 第二天一早,兄弟四人继续赶路,眼看着快到京城了,只是老四的最后一行诗还没有想出来,老四举目四下里张望,恰好河边有两个渔夫扭在一起打架,他就兴奋地吟道:“两个渔翁相打。”三个哥哥一想,第四行怎么可以是六个字呢?去掉最后的那个字,“两个渔翁相”,也押韵。 就这样,这兄弟四人来到京城考场,在考卷上写下了他们兄弟四人的集体创作。几天之后,金榜贴出来,没有他们四人的名字,而且考官还打回来他们的考卷,考卷上写着:“欠打!”一看主考官的批语,老四说话了:“我说第四句应该是‘两个渔翁相打’,你们一定要把后面的那个‘打’字去掉,你瞧,人家考官说了,只欠一个‘打’字。若是按我的第四行诗写,咱们四个就全考上了。”听过老四的话,三个哥哥后悔莫及,都认为老四才是世上最聪明的人。林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