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惠同志的主要事迹(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8日11:24 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 | |
张兴惠 张兴惠同志现任山东省济宁脉管炎医院总院院长、榆林市慈善协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潜心钻研,奋发向上。使自己由一个部队卫生员、镇卫生院的普通医务工作者,成长为具有首届中国中医药博览会"神农杯"优秀奖、2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奖的世界知名脉管炎专家。使一个乡镇卫生院发展成今天的年门诊量4万 视患者如亲人,治病帮穷 张兴惠不但医术高明,更可贵的是他有颗善心。他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在医院的管理中,他始终把医生的医德作为医院的灵魂。医院要面向患者,面向弱势群体。在济宁脉管炎医院,有钱能治病。"院规"里有一条--实施减、缓、免的收费规定。对经济困难的下岗职工减免医药费10-20%;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对于少数的边贫地区的特困患者免费治疗.每年免费治疗达160多人次.减免费用达300余万元.对于一些没有生活出路的治愈患者,张兴惠主动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有的资助些钱物,有的在医院给安排工作,有的还给介绍了对象……如:患者高崇山,济南市染织厂工人,23岁时患脉管炎,治疗十六年无效,双腿高位截肢。1981年1月右腿根部截肢处大面积溃烂,病情危重,转济宁脉管炎医院两年治愈。高崇山家里日子很难过。张兴惠想方设法给高崇山找了个媳妇成了家,还生了个千金。为高娶妻子医院资助6000元,张兴惠个人资助3000元。再如:患者李开训,安徽省濉溪县临镇李场村人,39岁时患脉管炎,因久治不愈而倾家荡产。49岁时左足第三趾也溃烂到了不截肢难保命的地步,他听说济宁脉管炎医院能治此病,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到济宁再治最后一次。因是贫病交加的特困户,医院给他免费治疗,病愈后医院留他在传达室工作。十多年来,脉管炎医院先后安排了8名像李开训这样因病致贫的患者在医院工作,为他们解决了生活出路。又如陕北患者郭殿亮,家里一贫如洗,张兴惠寻诊看到后,心情很沉重,当即表态"免费治病"。随后就掏出300元钱,给他买些营养品,把自己带的铺盖也送给了郭殿亮。之后,多次去看望他,先后从自己的稿费、奖金中拿出6000元,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和供他的三个孩子上学,并给郭殿亮免去了8.5万元的医疗费用。1999年郭殿亮的病全愈,张兴惠托张玉清给他买了一台钉鞋机,帮他在横山响水镇办了个修鞋铺。郭殿亮夫妇感激得热泪盈眶,称张兴惠是他们的再生父母、陕北的白求恩。 为老区脱贫困,肝胆相照 近十几年来,他先后出资600多万元对陕北、井冈山、沂蒙山和广西百色等革命老区进行科技、文化、医疗、教育扶贫,已建成"希望小学"、"兴惠小学"、等4处,为"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投入资金达50万元,使400名老区的孩子们背起书包重返课堂,又有2450多户老区农民通过他的文化科技扶贫,掌握了多项技术,脱贫致富。 1994年,张兴惠响应国家开发西部,扶贫老区的号召主动与陕西省横山县人民医院联合开办脉管炎分院。除免费培养人才、赠送救护车和药品外,还拿出300多万元进行文化、教育、医疗和科技扶贫。他对联合医院的负责人说:"老区群众生活困难,对患者要尽量低价位收费,个别困难户可以免费治疗;义诊期间的业务收入我院分文不要。"横山县联合医院的开办,不仅治疗了西北五省区2000多名患者,而且壮大了该县医疗卫生行业的实力。张兴惠先后7次赴陕北革命老区义诊。他认为:老区之所以贫困落后,除自然条件恶劣外,更重要的是缺技术、少信息、教育卫生事业落后。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现状,他从1997年起,每年从个人奖金、稿费中拿出8万元为横山县每个行政村订一份《农民日报》和《山东科技报》。同时,还拿出个人8万元资金在老区设立"张兴惠教育基金"用于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子。1999年,他又拿出4000元资助大山深处的白龙洼小学校建设,使42位面临失学的山里娃重返课堂。2001年9月又出资6万元,给杜羊圈村建"兴惠小学"。 1997年底,张兴惠听说龙城峁村有4000多亩土地严重消化,经实地考查论证后,当即决定拿出16万元,再无偿援助两台推土机,帮助该村治沙改土,绿化造林,锁住风沙。在张兴惠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龙城峁村干部群众在山沟里打坝拦水、架线、建扬水站,高抽站先后开发出117亩水浇田。为锁住风沙,改善龙城峁一带的生态环境,1998年以后,张兴惠又先后拿出1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帮助群众在2000多亩荒山、沙碱地上种起近10万棵红柳、柠条和紫穗槐,在沙丘和高坡上种植种植棵沙打旺、泡泡草,并封山育林,大力推广舍室养羊技术,使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过"双千"。当他得知江西井冈山兴国、永兴两县群众还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时,从1998年起,张兴惠每年从自己的工资奖金中拿出7万元,为这两个县的每个行政村赠送一份《农民日报》,给老区群众送去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1997年夏季,正在北京总参医院义诊的张兴惠,得知广西百色革命老区因贫困,一些孩子面临失学的消息后,从自己的积蓄中又拿出2万元,送到北京希望工程捐献中心,委托他们转交百色地区失学的孩子。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他的女儿以及医院党支部的其他成员纷纷慷慨解囊。在张兴惠及山东济宁脉管炎医院的救助下,百色的104位孩子。又重返课堂。 来自沂蒙山区的济宁医院学院学生王广欢,在勤工俭学时,在臭水河里捡到一个内有4000美元、3380元人民币、一万元存折和出国护照的包囊,这位贫困大学生在金钱面前不为所动,千方百计将全部现金和包囊交给了失主。消息传开,张兴惠亲自登门,掏出3000元奖励这位拾金不昧的好青年,并将自己享受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赠送给王广欢,一直供他读完大学。同时张兴惠还表示欢迎他毕业后到济宁脉管炎医院来就业。 张兴惠的事业成功了,面对一项项殊荣,他并没有身价百倍之感,更没有一劳永逸之态。何谈坐拥其名,何谈尽享其福。他断然拒绝了全家定居法国的要求。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人的本色。生活俭朴,勤俭节约。"喝茶带色就行,抽烟冒烟就成,吃饭能吃饱就中。"到哪里都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受到了各级机关和社会大众好评。被中央扶贫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授予"文化扶贫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陕西省榆林市委、市政府授予他"白求恩精神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