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30日13:06 中国三峡工程报 | |
□ 潘家铮 经过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和十年的艰苦奋战,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迎来了蓄 水、通航、发电的丰收期。“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瑰丽梦想 终于在新世纪初成为现实。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也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众 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在这一时候问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是在20世纪初由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出的。毛泽东、周恩来 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宏图;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集体组织 了全面论证,决策了开发规划和移民方针等重大原则,使方案现实可行;在以江泽民 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推动下,三峡工程得到人大批准正式开工;而整个工 程将在2009年竣工。三峡枢纽是一座跨世纪、经历几代领导集体的努力才得以实 施的史诗般的工程。作者李鹏同志作为第二、三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和担任国家 总理与人大委员长的重任,参与了三峡工程所有重要决策和组织工作,《众志绘宏 图》无疑是三峡工程的一份历史见证。 这部书是根据作者日记中关于三峡工程的记述辅以有关文件编成,存历史原貌, 述三峡曲折。我有幸在今年5月中旬获读样书。作为一个参与三峡工程论证和建设的 人,读起来如闻历史足音,如览百里画卷,如温廿载旧梦,真是感慨系之。作者还嘱 我提出“修改意见”,我确实“不敢赞一词”,仅对个别文字叙述或事实提了些意见,多 蒙采纳。现在书已正式出版,再次披读,再次慨叹,我愿意说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首先感受到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峡工程的无比关心、重视和负责,以积极、 慎重的科学态度面对问题,解决困难。要知道,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要实施 三峡工程,在规划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资金筹集、移民和生态环境各个方 面,都存在极为复杂的难题,这些困难与各种反对意见交织在一起,一段时间内几乎 看不到出路。如果不是以作者为代表的领导层脚踏实地,高瞻远瞩,一个问题一个问 题地研究落实解决,达到“呕心沥血”程度,这座工程是无从启动的。其实,日记中涉 及的也是什一,领导层对许多问题的思考也远在日记记载之前。例如,当时水电建设 资金仍以国家投入为主。国家能否承担三峡工程的集中投入以及对其它工程的影响, 就是许多同志(包括我)的隐忧。1986年10月8日,我随同李鹏同志考察埃及 时,在飞机上就向他反映:“水电界不少同志反对上三峡,是怕影响其它水电开发。” 他当时就明确回答:“三峡工程将设立专门基金,有三峡就有这笔钱,不上三峡就没有 这笔钱。”说明他当时已对三峡资金来源有了明确的想法,在当时条件下,这确是解脱 困境迈出步伐的有效措施。其它如建设规模、管理体制、设备制造、移民方针、泥沙 和环境等等重大问题无不在其深思熟虑之中。即使进入实施阶段,对 于具体的问题也从不放松。有人反映“三峡大坝寿命只有50年”、“三峡大坝出现严重 裂缝”……等等情况,作者立刻亲自来电要求我迅速查明真相,立刻如实汇报。说明他二 十多年如一日地关心着三峡工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对一座工程如此认真负责的做 法,在外国国家领导人中恐怕是少见的吧。确实,没有领导层的高瞻远瞩,统筹兼 顾,正确决策和认真负责,是不可能有三峡工程的今天! 其次感受很深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三峡工程上始终坚持的民主作风。对三峡这 样的工程持有不同的见解是正常的事,但由于历史和其他因素,使争论尖锐化。外国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极力宣称三峡工程是中国少数领导人好大喜功,不顾国力民意强行 上马的项目。说论证工作受操纵,不民主,压制反对意见,黑箱作业等等。只要细读 本书,就可知道这是颠倒黑白的谎言。在这个问题上我的体会尤深。 我参与论证工作全过程,以我和李鹏同志长期、熟悉的上下级关系来讲,我确实 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指示。然而他从来没有干预、指示过什么。如果一定要问有什么 “内部指示”,那就是苦口婆心地要求我们虚心听取不同意见,营造宽松气氛,不要囿 于过去成果,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我当时写了一本自传体散文集《春梦秋云录》, 请李鹏同志题写书名,他也以其中有一篇《三峡梦》而见拒,经我抽掉这篇文章后才 允题签。他也不赞成我写些反驳的文章,认为不要引起论战。这些事给我留下极深印 象。对于国内外有不同见解的人,他尤其尊重,即使他们有失实或偏激之词,他也是 虚心听取,而且要求我们也能做到这点。李鹏同志作为政治家的宽大胸襟,确实给我 以启发和教育。 总之,本书是一本有重要价值的文献,它保存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叙述了三峡工 程的曲折经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志气与能力,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集体驾驭形势的 能力和民主务实的作风,至于图文并茂、生动可读还是余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前头万木春”,三峡工程已实现了蓄水、通航、发电的初期目标,很快就将全面建成, 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千秋万代为中国人民造福。开发金沙江的号角也已吹响,前景 一片光明。我们期待着作者能在2009年再次莅临三峡考察,为本书补上新的篇 幅,重新出版,为记述三峡工程的全过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