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过重阳 登临玉皇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5日23:20 天津青年报 | |
《康熙天津卫志》载:“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玉皇阁为登高处,城内水月庵与诸道观观礼北斗,攒香丈余,焚之历昼夜。” 天津过重阳登临玉皇阁 -本报记者张博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唐朝大诗人王维以动人的笔触描绘了古人过重阳节的风俗———登高和插茱萸,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他在重阳登高时的思亲之情。作为我国的一项古老的习俗,在天津又有哪些习俗呢?志书记载风俗多专家妙解重阳节 为了解天津人过重阳的习俗,记者翻阅了从清康熙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编修的各种天津志书,从中检索出了有关天津重阳习俗的记载。 《康熙天津卫志》中就记载了天津在重阳节期间的一些习俗:“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玉皇阁为登高处,城内水月庵与诸道观观礼北斗,攒香丈余,焚之历昼夜。”在1931年版的《河北省天津志略》一书中也有下列记载:“九月初九为重阳节,登高作北斗会,居民多食羊肉火锅,又食糕,盖以麦粉为糕,置枣栗糖果于上者也,父母必迎出嫁女同食之,故亦称女儿节”。虽然这两段文字记载非常简略,但为我们提供了明清时期天津人过重阳节习俗的线索。就此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天津民俗专家张仲先生。 据张仲介绍,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九为阳数之极,重阳意味着重九,也就是双九,这是阳数中极中之极,象征着人的寿命能够无限大。臂戴茱萸头插菊登高首选玉皇阁 有的天津志书还提到,在重阳节这一天还要插菊花。据介绍,这种习俗可以溯源到陶渊明时期。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也以爱菊出名,一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令后人羡慕不已,于是后人也就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天津也不例外。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的插在头上。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期间天津的登高习俗,历代地方志的记载非常明确,那就是在城东的玉皇阁登高。 据张仲先生介绍,明清两代,玉皇阁是天津城最高的地点之一,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一般都来这里登高。古代天津城,虽然有鼓楼这个城中的制高点,也有很多人到鼓楼去登高、远眺,但更多的人选择了玉皇阁。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鼓楼四周都是居民区,四周不够开阔,而玉皇阁面对着海河,四周一片开旷,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在三岔河口可以看到海河美丽的秋色。女儿回家吃切糕团团圆圆过重阳 在采访的时候,记者还就地方志中关于吃切糕的问题询问了张仲先生。据张仲介绍,九月九吃切糕,取其登高之意,也是人们长生不老愿望的一种体现;同时,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被迎回家门吃切糕,又称“添秋膘”,团团圆圆地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因此,重阳节又称女儿节。这种风俗大致保持到1900年以前,自从八国联军进入天津后,对天津的以往传统文化和习俗打击惨烈,在一定程度上是民俗的断层。 另外,张仲先生也对重阳节登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登高是老年人当时的一种健身运动,秋天天气好,利于修心养性。“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重阳之日乐逍遥凭栏远眺秋色好 既然提到天津人有在重阳节登高玉皇阁的习俗,就不能不介绍一下玉皇阁的情况。据天津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尚洁介绍,玉皇阁位于南开区玉皇阁大街,原为一所道观。从千秋带上显示出其建于明朝宣德丁未年(1427年,据千秋带载),距今已有576年的历史,原建筑群体包括山门、牌坊、大殿、配殿、钟鼓楼、六角亭、清虚阁。记者在整修现场看到的就是玉皇阁仅存的主体建筑清虚阁。阁东西阔五间,进深四间,分上下两层,上层周围有回廊环抱,可登临凭栏远眺。阁顶前檐下悬有康熙辛巳秋月(1701年)恭亲王书“清虚阁”匾额一方;阁的二层楼内有玉皇铜像一尊;阁顶作九脊歇山式,中心用黄琉璃瓦,边侧用绿琉璃瓦,在红色栋额之上,绿衣仙子簇立,龙凤走兽飞腾,显得异常宏伟壮观,别具风采。 据尚洁介绍,庙内香火很盛,每年正月初八有“祭星”活动。此外,在旧时天津民间进行龙王庙会的时候,龙王出巡后,必须到东城外玉皇阁停留三天,让龙王和玉皇大帝进行商讨行雨的对策。在这三天里,第一天为送驾日,第二天为接驾日,第三天则为民间进香活动,场面非常壮观。而对于玉皇阁来说,最为热闹的是在重阳节这天,一些文人墨客也登高光临,也是民间游览的胜地,五百余年经久不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