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飞船“神经中枢”--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4日14:22 扬子晚报 | |
这是继俄罗斯、美国之后诞生的世界上第三个载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当“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277秒之后,对载人飞船的监控及所有的指令均由这里发出,直至飞船回收。此外,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工作、生活状况,均由这里掌控。正因为此,这里成了媒体聚焦的焦点。在“神舟”五号发射当天安排采访的记者名单中,记者看到了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记者,其中包括凤凰卫视的吴小莉。 这里便是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13日,记者满怀崇敬的心情走近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中国载人飞船的“神经中枢”。 “无论是西北大漠上的导弹试验,还是西南航天城发射卫星;无论是火箭在太平洋溅落,还是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指挥决策都可以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通过现代化的指挥监控显示系统,了解和掌握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状态和各个细节,及时作出决策,果断采取措施,下达一系列指挥控制命令。”面对我们的好奇,科研人员对我们作了一次科普性的解释。 在指挥控制中心大厅,记者看到有4块巨幅投影大屏幕和几十台显示终端。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当飞船升空后,投影大屏幕和几十台显示终端将显示着不断变化的、标志着任务状况的数据、曲线和图像。大屏幕上方,标示着北京时间、联调时间、飞行时间的LED显示屏同时在不断地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数据。此时,来自各测控站(船)测控得来的数据将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里,捕获目标的报告声将会此起彼伏。与此同时,位于指挥大厅后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科技人员将全神贯注地收集从各测控站(船)发来的数据,紧张地进行飞船遥测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密切监视船箭的飞行状态,向飞船发出成百上千个遥控指令和控制注入数据。 据介绍,指挥控制中心的计算机主机房拥有庞大复杂的航天飞行任务数据接收、处理和传输系统,数百台计算机和通信处理机基于高速数据网互联,构成了功能强大的分布式飞控数据处理平台。当飞船在太空遨游时,地面控制系统高速运转,为其提供强大的飞控支持。而通信机房和数据传输机房构成了飞船飞行试验任务的信息枢纽,通过这条纽带,飞控中心可与太空中飞行的飞船建立起连接,实现天地对话;还可以将遍布全球的地面测控站及分布在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联成一体,牢牢牵住翱翔在茫茫太空的飞船。 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科研人员向我们深情地讲述了“神舟”号飞船的首次飞行试验的故事。从1998年底开始,为了首战必胜,万无一失,科研人员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连续加班加点,吃住在机房,每天工作达15小时以上,共进行了上百次系统、局部间的联调,准备了一系列应急方案,先后组织了部署在世界各地的17个测控站(船)参加的系统联试和大回路演练,并实施了与飞船的天地对接和全区合练。1999年11月2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最后按照地面注入的指令正常执行了返回调姿、轨返分离、制动点火、升力控制启动等一系列太空动作,安全准确地返回到预定着陆场。这一日子,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日子,也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世人瞩目的“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全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希望即将发射升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载人飞行,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事件,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高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里程碑工程。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正满怀豪情地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陈太云唐文俊上图为本报北京特派记者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楼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