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杰笑傲九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7日16:53 国际先驱导报 | |
作者 长虹 顾逸东、袁家军、施金苗、戚志轫、黄春平及刘竹生这六位航天专家被誉为“神舟”六杰,他们是中国“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今年9月,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把本年度的“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颁给了这六位航天专家。这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就是他们带领其他航天技术专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夜以继日细致工作的结果。 “航天少帅”袁家军:祝第一位航天员一路平安 袁家军,42岁,“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有“航天少帅”美誉。1962年9月出生于吉林通化,1984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系,1987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袁家军大学毕业前,恰赶上空军从大学生中挑选飞行员,袁家军顺利通过了体检及其它审查,同时他又考取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面对两种选择,他选择投身航天。如果没有这个选择,恐怕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 对于飞船总指挥的角色,袁家军如此点评:“我向往充满梦想的职业,喜欢做有挑战性和具有冒险性的事情,担任飞船总指挥,它具有所有这些特征,既有开拓性,又能使各种创造的梦想得到实现。” “打造安全可靠的飞天神舟,把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袁家军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飞天之日,袁家军最想对他说的话就是:“祝你一路平安,希望你飞行中沉着冷静,为‘神舟’的安全再加上一道保险,我们会在着陆场迎接你光荣凯旋。” 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从飞天梦到强国梦 身高1米82的刘竹生,1939年生,196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他告诉记者,他的人生有3大梦想:早期,想上天,是为飞天梦;后来,放弃了自己上天的梦想,变成了航天梦;如今,超越了对技术的渴望,深知航天代表一个国家的强盛,拓展成为强国梦。作为中国运载火前捆绑分离技术的开拓者,刘竹生攻克了助推器、捆绑分离技术,填补了中国运载火箭捆绑技术空白,使中国进入世界捆绑运载火箭的先进行列。 刘竹生对记者说,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神舟”五号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再次显示出其高可靠、高安全、高质量的特点。为了提高火箭的安全性,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大量采用了先进的冗余设计技术,不仅单个的元器件、单机设计,就连一些重要的系统都做到了冗余。假如一套系统出现问题,可以立即切换到另一套系统。 刘竹生说,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上,质量控制的严格标准达到了近乎严酷的程度。火箭上用的元器件、原材料全部实行定点生产,并派人下厂监制,对每一个焊点、每一个元器件进行详细检查,逐个进行高低温、振荡、通电测试,并建立起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这枚火箭质量更好、测试更严格 黄春平,66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是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专家,载人飞行器技术开拓者之一。先后领导了9种载人飞行器的局部回收,首次实现了中国载人飞行器、多项升级换代和重大技术突破。 “我一生中最幸福最骄傲的事情,就是要把中国的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是国家的骄傲,也是我个人的骄傲。”黄春平向记者介绍说,从1992年开始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指标达到0.97,航天员安全性指标达到0.997,是目前国内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首次采用了包括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在内的55项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火箭全长58.3米,起飞重量479.8吨,是目前我国研制的火箭中最长、最重的。与发射“神舟”四号的那枚火箭相比,用于这次发射的火箭有68项小改动,其技术状态原则上保持不变。 到目前为止,“长征”二号F型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四艘“神舟”无人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100%,其可靠稳定的飞行性能得到了检验。 “这一枚火箭比前几次‘神舟’飞船发射用的火箭质量更好、测试更严格。”黄春平说。 “神舟”副总设计师施金苗:五大法宝保护宇航员安全 施金苗,68岁,“神舟”副总设计师和副总指挥,曾任长三、长四以及长征二号丁火箭总指挥,是中国“一箭三星”技术的主要设计师。 施金苗对记者说,考虑到飞天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故障,“神五”设有应对措施和独立的救生系统。他向记者列数了“神舟”五号的几大保障措施和功能。 发射遇故障——紧急逃逸。如果航天员进舱后火箭发生问题,火箭顶部的逃逸塔自动点火,逃逸塔将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帮助飞船里的航天员脱离险境,并降落在安全地带。 舱体若泄露——航天服救命。当航天员及时穿上它,接通舱内与之配套的供氧、供气系统,服装内就会立即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让航天员在飞船发生泄露时保证安全。 途中有不测——手动操作返回。施总告诉说,飞船中有不少系统是支持航天员自己进行保驾的。一有紧急情况,例如航天员在飞行中生病而一时恢复不了,或者是座舱破裂,航天员可以通过手动操作,控制飞船紧急返回。 落地太凶猛——座椅变神奇。在离地面1.2米时,返回舱下部的四台缓冲发动机就会启动,如果缓冲发动机出现问题,航天员座位下的缓冲系统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能像弹簧一样起到缓冲作用,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野兽来侵袭——全副武装应对。航天员本人携带了许多救生设备,有手枪、匕首,还包括帐篷、充气筏,以应对荒郊野外的恶劣环境以及野兽、鲨鱼等的攻击。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神五”是一个实质性的开始 见到高大的“神舟”,戚发轫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那是他全部理想的寄托,是他数十年来最深的牵挂。戚发轫亲历了中国航天很多的“第一次”。在众多的“第一次”中,戚发轫说,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艘实验飞船是他生命中的两个“最爱”。 戚发轫对记者说,“神五”如果成功,确实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如今,地球资源正在进一步减少,我们的煤、天然气资源都有限,但地球外太空有太多的资源和宝藏,如果我们不在载人航天上有突破,将来太空就没有中国的地位。 戚发轫介绍说,在神舟飞船之后,我们还有二期规划,这将使我们的载人技术一步步成熟,从这个意义而言,“神五”是一个实质性的开始。 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顾逸东:空间科学与应用前景不可限量 顾逸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今年58岁的顾逸东个子高高的,温文尔雅。 “随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成果的推广,空间应用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顾逸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空间科学与应用的前景广阔,不可限量。 顾逸东介绍说,我国从1987年开始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在利用空间特殊环境诱导植物性状变异,以培育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空间材料科学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还安排了较为系统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科学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顾逸东说,空间提供了微重力、高真空、超洁净以及无容器环境,为研究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为空间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条件。除了继续研究一些地面难以弄清的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规律外,利用在空间的研究结果指导地面材料加工工艺,是现阶段开展空间材料研究的主要目的。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