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的天津名伶-甄光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1日00:42 天津青年报 | |
清同治年间,天津的演戏活动已经盛极一时,北京及各地的戏曲艺人纷纷到天津组班作艺。刘赶三、孙菊仙、周春奎、相月楼、黄月山、孙小六、韩桂喜等许多名角,都曾在天津大红大紫。当时的戏班,有徽汉调、梆子腔,也有乱弹、弦索。一场戏,演几出,既有二黄、梆子、昆腔,还有罗罗腔、柳技腔、鲜花调、锯缸调以及民间小调。文场伴奏只换乐器不换人。皮黄用京胡,梆子用板胡,昆腔和吹腔用曲笛或海笛(小唢呐)。武场则彼此不分。这种演法,在当时相当普遍,其中有些剧目的唱法和表现形式,一直延传至今。 同治年间,天津城内人口众多,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不仅在这里荟萃,同时又从这里向东南西北广泛传播,成为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戏曲集散地。同治十一年(1872),钱塘人袁祖志所撰《丹桂九枝吟》,有“人因桂喜顾瞻韩,一揭帘幕万人看,如此身材真矫健,分明彩凤九霄抟”之句,赞赏梆子名伶韩桂喜。几年后,他又在所刻《海上吟》里称:“韩桂喜,申江丹桂茶园之伶人,来自津沽超群菊部。申江之闻秦腔,自桂喜始。”这位征服了上海观众的天津名伶韩桂喜,演刀马旦拿手,兼演武生,功夫相当精纯。当年,上海的丹桂、金桂等名园,经常从天津邀班聘角。同治十一年,署名晟溪养浩主人者所撰《戏园竹枝词》20首和云间最不羁生的《梨园竹枝词》,对彼时在上海献艺的天津名伶多有详细评述,几乎都是赞扬声。 早在同治初年,天津的女艺人就已享誉上海滩,时人称她们所演为髦儿戏。同治五年(1867),上海宝善街南、靖远街北横街有英籍粤商所开戏馆,名满庭芳,从天津邀角色齐整、队伍浩大而声名远播的坤班双凤班,由于她们唱做火炽,先于满庭芳开张的另一家戏馆一桂轩,竟因此而一蹶不振。晟溪养浩主人所写竹枝词,赞道:“髦儿新戏更风流,也用刀枪与戟矛,女扮男装浑莫辨,人人尽说杏花楼。”该班女艺人陈长庚,应工文武老生,梆子、皮黄俱佳。她演梆子《杀府逃国》里的伍子胥,腰功、腿功、马鞭功均相当出色。她演皮黄《郿乌县》,唱是唱,做是做,别有韵味。她在天津、上海和北京都很有名气,但脱离戏曲舞台较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