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信用缺失四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3日19:30 国际金融报 | |
作者:马荣伟 10月20日,由20多家行业协会,50家中外企业以及中外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和专家联合发起的中外企业信用联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发言中指出,信用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信用经济成分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和竞争力。由此,信用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君子一诺,重于泰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是古人对诚实守信郑重的宣誓。正是这种宣誓,使诚实守信的理念伴随了我们民族发展的几千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成为几千年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身份社会也开始向契约社会转变。然而,在这个转型期内,社会的信用状况却不容乐观,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的信用,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常常处于被质疑的境地。 信用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社会主体的信用缺失必将造成市场经济的恶性发展,从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 首先,信用缺失是造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失调的内在原因。改革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开始迈出短缺经济时代,市场也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将会长期受到消费不足的挑战,扩大内需将是中国长期的经济政策。然而,由于信用的缺失,致使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诸如“基金黑幕”之类的欺诈不断。结果是投资主体不敢投资,消费主体不敢消费,从而使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难以发挥效果。 其次,由于信用不足、低劣,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极大削弱,经济往来愈来愈看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这种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原始交易方式退化的趋向,严重降低了效率和资金使用率。从另一方面讲,由于信用缺失,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和银行的投资活动趋于谨慎和收缩。 第三,信用缺失也影响了中国一些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建立。例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等因为没有信用制度的支持,改革政策极难推进。 第四,信用风险不断在金融体系中积累,尤其是向国家银行集中,最后,失信行为蔓延,造成极大的道德风险,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加剧财富分配不公,特别是少数企业和个人采取违法犯罪等背信手段实现暴富,破坏市场制度的信誉,影响社会安定。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长远目标而只有短期行为,则这个人,这个企业甚至这个民族就没有前途和希望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危机甚至可以转化为民族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而非工业社会,是身份社会而非契约社会,国人讲求的诚实信用并没有受到法律的约束。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过渡,身份逐渐从“政治人”向“经济人”过渡,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纷纷涌现,再用弱性的道德来约束,就会显得十分脆弱。因此,必须用法律手段也就是建立征信法律制度来解决当前社会出现的信用缺失、低劣的问题,以使混乱的市场秩序变得有序、理性。 《》2003年10月23日第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