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不“科学”的科研津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6日18:26 南方周末 | |
作者:乔新生 眼下大学怪事多,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知道其中的内幕。单说工作报酬一项,除了基本工资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津贴,以犒赏大学教师完成“本职工作”。农民种田没有种田津贴,可是大学教师教书却有讲课津贴;工人做工没有做工津贴,可是大学老师却有科研津贴。有津贴倒还罢了,问题是这津贴的发放更有意思:先由一帮领导圈定入围刊物,然 由于这种事先公布游戏规则,年终算账的办法被不少大学采用,所以,根据科研津贴数额的多少,大体上可以知道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 然而,问题也不是那么绝对。由于刊物的等级差异很大,各篇文章的换算系数也不相同,所以,有些发表文章不多的教师,也能获得高额的津贴。用一些老师的话说,萝卜不大,要长对地方。 不过,在大学老师这样一个高智商的人群中,不乏破解规则的高手。针对现有的科研津贴奖励办法,有人通过购买版面的方式,发表学术论文。因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往往能够获得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津贴,因此,投资上千元购买版面完全是一项划算的买卖。更有一些高人在自己的学术自留地上发表洋洋洒洒数万言的所谓论文,根据科研津贴奖励办法,可以折合成数十篇学术论文,获得数千元的科研津贴。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术论文大大地涨水,一篇几千字甚至几百字就可以说清楚的文章变成了数万字的论文或者数十万字的专著。 笔者以为,大学并非不能实行科研奖励。但奖励的规则必须有利于学术的创新。但现在的奖励变成了科研管理工作者根据文章发表刊物的“级别”简单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这里没有思想的评价,也没有学术表达是否精炼的评估,有的是对核心刊物的迷恋,以及对文章字数的简单统计。在这样的奖励制度下,学术创新没有了,有的只是对核心期刊的钻营,以及对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公关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科研津贴是“教育产业化”的又一表现。因为在产业化的口号下,大学的一切工作包括教师的本职工作都被量化为各种津贴了。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如果不能在圈定的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拿不到科研津贴是小事,严重的是将会失去饭碗。所以,大学老师一般都比较留意核心刊物,实在不能在圈定的核心刊物上露面,也会千方百计地改变规则,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刊物划定为核心刊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学教师争相当官的原因。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