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丧礼天津最早举大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7日00:43 天津青年报 | |
生得充实超越自我死得尊严泽被后人 改丧礼天津最早举大旗-本报记者张博 清康熙六年十月十三上午,时值深秋,天津城已经隐约感受到丝丝寒意。霸易道署天津道门前,两个衙役走出衙门,刚将一张告示贴在门口的告示牌上,立即就围上了一群人,有识字的已经小声念了起来:“为严行禁饬事:照得丧礼一节……”他刚刚念出声,两个衙役已经将整个告示张贴完毕,就往外走,到了大路上,“哐”“哐”两声锣响,“张大人有 一张有关丧礼的告示怎么引起了那么大的关注呢?事情要从明代说起。本来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不能违背。明代天津人丧礼在卫城西北角的城隍庙以及土地祠进行,服孝的人只需遵循家礼即可。后来,丧礼逐渐奢靡起来,谁家丧礼上来的人多,谁家就显得有面子。 由于丧礼日趋奢靡,从事“白事”的仵作、扛具、吹手和扎纸人的,他们都按照各自所在区域,划分疆界,遇到哪家有丧事,不论贫富,都要去勒索,抬高价钱。一旦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找茬儿滋事。富贵人家倒还好说,贫苦人家,一旦家中有了丧事,活人都难以维生,丧礼更无从应付。久而久之,操纵丧礼的这些行业成了天津城的公害。 这种陋俗从明朝到清初愈演愈烈,康熙六年,霸易道署天津道张汧开始整顿这一陋俗,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在告示中,他还特别强调:“为此示天津三卫地方军民人等知悉,嗣后凡遇有丧之家所需仵作、扛具及吹手、纸扎等项,毋论是何地方,务要听从民便,不许仍前把持,恣意刁掯”,如果遇到这些行当恣意勒索的行为,允许老百姓到衙门告状,并从严惩治。同时,为方便百姓,霸易道署天津道还特意在寺庙备着义扛,听凭百姓使用。奢靡之风日盛仵作照样赚钱 这条告示一出来,天津城的老百姓甭提有多高兴了,以后谁家有个“白事”,再也不怕仵作们欺压了,人们生活的压力似乎减轻了很多,然而仵作们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他们听到这件事情后,聚在一起,商讨这张告示对他们的影响,但也没能说出所以然来。确实,在这二百多年里,丧礼害得天津人不浅。这时一个老仵作说话了:“慌什么,官府是不允许我们强行办丧礼了,如果有人请我们去办丧礼,我们不一样能够挣钱吗?况且,咱们天津卫这二百来年形成的习俗能一下子就没了吗?”这番话,让到场的仵作们稍微放宽了心。不过后来天津丧礼的发展倒是被那位老仵作言中了,尽管仵作等行强行办丧礼的事情少了,但谁家有个“白事”,依然少不了这些仵作们。而且,越到清后期,天津丧礼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不论商贾平民丧礼一律大办 “这是谁家办白事,为嘛这么大的排场啊?”“这家,是天津城最有名的大家之一,他们家办白事,当然要铺张了。你看,在出殡沿线的马路上,不是都已经搭好了看棚了嘛。”“那得花多少钱?”“咳,你操这闲心干嘛,家里有钱烧的呗!”这是旧社会某大家出大殡时两个在马路旁看热闹人的议论,“你看,三营白马过来了,别说话了。”街上人头攒动,刚才还议论纷纷,霎时就鸦雀无声了。只见一群骑着白马,倒跨马枪的人在路上徐徐前进,后面就跟着出殡的各种行列。 开道锣、清道旗、闹丧鼓按照顺序前行,然后是炉亭、香亭、影亭、灵亭、彩幡、伞盖、朝服鲜花、僧道行香等等。再过后,就是送殡亲友相间而行,一路上长吹鼓乐。最后是引路神童。玻璃绣金高杠棺罩,后面跟着送丧车轿多达十几部。这么大的排场,一般的富户人家也要东挪西借才能维持丧礼。 在光绪初年出版的《津门杂记》中,对天津的丧礼记载较为详细,而且同明代以及清前期的天津丧礼习俗相比有较大的区别,从文字上看,这段记载说明了天津的丧礼发展到晚清时期,更为繁琐和奢靡。“津郡每遇丧事,辄高搭卷棚,门竖牌楼,开丧受吊。虽在平民,其气象居然大家。”从此可以看出,到晚清时期,天津的丧礼愈加铺张浪费,就连一些贫苦人家办起丧礼来,也是狠下血本,弄得景象跟大户人家差不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