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天津戏园的演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8日22:24 天津青年报 | |
-甄光俊 清同治年间,天津民间营业性演戏活动已从露天场地进入有建筑形式的室内进行。最先是在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的三岔河口一带,相继建造了多家以茶园命名的演戏之所,尤以协盛、袭胜轩、金声、庆芳等园名声最著。起初,群众进入茶园看戏只付茶资,并无买票之说,一面品茶、谈生意,一面听戏消遣。这些茶园受照明条件所限,每天只演日场,从无夜 清末民初,天津多处建起新式戏园,仅南市一带就有十数家,这些戏园的规模大小不等,南市大舞台能容纳数千人,一般戏园容纳几百人,轮流演出京剧、评戏、梆子和什样杂耍,各有各的观众群体,营业都很兴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坐落地点、内部设施等有利条件,春和、北洋、新明等戏院成为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等名生名旦来津演出的首选场所。彼时光明、蛱蝶、明星等电影院,不只放映电影,偶尔也组织戏曲演出。1936年中国大戏院落成,其规模、设备不仅在天津首屈一指,在全国各地的演出场所中也是名列前茅。中国大戏院开业后,率先实行对号入座,售票处悬挂座位示意图,便于群众购票和入场就座;戏单(演出说明书)随戏票赠送,让观众看戏前对演出情况有大概了解;场内禁止小卖;戏院里设有衣帽间,方便观众寄存衣帽等物。这些新举措成为对旧戏园陋习的有力冲击,受到各界好评。开业后,各地戏曲艺人把登上天津中国大戏院舞台露演,当作显示身份的荣耀。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