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院都是刻石声(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5日23:31 天津青年报 | |
王巨儒先生 走进睦南道一栋普通的楼房,在一楼的一套单元内记者见到了82岁的王巨儒老先生。提起他六叔的篆刻,王巨儒和他的老伴儿显得格外的兴奋。“我六叔不容易啊!”谈起王雪民先生当年刻印的情况,王巨儒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六叔从小身体不好,但天分很高,我父亲(王襄)收藏的那些文物和甲骨被六叔很早就接触。六叔成年后,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练习刻印章,由于家里有许多秦汉时期的印,所以他篆刻的技艺提高的很快。到后来,他又开始用甲骨文给书画家们刻印章,特别受他们的欢迎和欣赏,就连我父亲都要请他专 当年的王氏一家人住在老城厢的一个大院之内,王襄、王雪民以及另外一个同胞兄弟住在第三层院中,三家虽同在一个院中,但也属于分家另过。虽然有王襄先生的照顾,但王雪民一家的生活还是不富裕,因此刻印成了王雪民先生承担家庭重任的手段。 王巨儒回忆说,那时六叔有专门的刻章收费标准,一个字大约要几块钱,在当时属于收费最高的了,但由于家庭开支大,生活依然不很富裕。每当深夜,六叔的房中总是灯光摇曳,从窗外看去,六叔伏案篆刻的身影清晰地映在窗户纸上,侧耳细听,屋中隐隐约约传来细微的刀刻声。 王雪民先生的篆刻艺术影响到了住在院内的王氏家族的每个成员,除了王雪民先生的后人王强儒先生外,包括王巨儒在内的小辈们也拿起了刻刀学起了篆刻。一时间,刻刀与印石相撞击的声音从各家的屋中传了出来,就连刚过门的王家的媳妇们也不例外。王巨儒先生告诉记者:“六叔给我父亲刻了有200余枚印章,现在绝大部分捐献给了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如果有机会,真想将六叔的印谱整理成册后出版成书,使更多的人了解天津的篆刻风格。”本报记者黄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