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艺术家的的雕刻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0日00:12 华夏时报 | |
太阳星城爱心之旅特派记者刘功业 辽阔的南海在左边,繁华的汕头港在右边,秋天行走在深汕高速雄伟壮丽的汕头跨海大桥上,依然有一种春天的温馨和夏天的热烈。大海用它伸出的臂弯,像海上的风,像清晨的雾,轻轻地拥抱着汕头,抚摸着汕头,这座中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使牛田洋与榕江消泯了分界,使汕头港和牛田洋也消泯了分界。 海边的山,山边的海,这难道就是汕头城的由来?城里的海,海里的城。那是一种互相包容、亦互相映衬的美。城市,以它无限的创造力,成为镶嵌着大海的五彩珠串,每一天,每一刻,都会给予你新鲜的感觉。大海,像是一枚挂在城市胸前的蓝宝石,典雅精美,使这里的山山水水,便都有了青春的意味,艺术的意味。 谁都无法否认,那一把神奇的雕刻刀的存在。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在大海的创造面前,城市不过是一块含有璞玉的石头。慧眼,慧手,和恒久的雕琢,才使她放射出了魅力四射的光彩。在城市的创造面前,大海,也不过是一片曾经荒凉的水域,是人的聚集、生息和繁衍,才赋予了大海以真正生命的意义。 我是在被海相隔、又被海相通的南浦发现那把雕刻刀的。 由祖籍汕头的港商魏永桂先生创办的永桂宝石工艺品公司里,我看到了汕头市残疾人联合会宝石职业培训基地的牌子。这块牌子,已经在这里挂了两年。这样的基地,在汕头还有很多。许多的残疾人在这里学到了安身立命的手艺绝活。 一个来自南澳岛的聋哑青年,今年33岁的柯海雄,和我用笔交谈着,讲解着那些由他创作出来的每一件工艺品的艺术构思。他高高的个子,却有腼腆的神态。而谈起他的艺术,却眉飞色舞,无声胜似有声。是家乡给予他知识,是大海给予他灵感,在广东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他获得了设计二等奖和创作三等奖。现在,他在公司的创作室专门负责新产品开发。 在车间里,一排一排的雕刻机旋转着。细腻而执著。每一台机器前,都坐着一个聚精会神的青年工人。或一只轮椅,或一把拐杖,你才能知道他们的身份。而他们自如运用着机器刻刀的样子和手里的绝活,你又绝对会把他们看成是工匠,是艺人,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艺术家。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其实,不仅是残疾人,也不仅是健全人。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对艺术的酷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样会相映生辉,互动互补。 一块块黑黑的蚌宝石剖开了,里面是蓝水晶,绿水晶镶嵌在巨大的蚌壳上。不是慧眼,就难以发现这块貌似普通的黑石头里,藏有这么多真宝贝。 一块块残缺着、三角巴楞的石头放在他们的脚下。像那些残缺的身体。黄色的、黑色的,一律粗砺,与泥土同色,与自然同色。像他们普通的生命。不知者,绝对会把它们当成及其一般的石头看待。而那一把把的雕刻刀或圆或尖,或粗或细,或大或小,或圆或方,就在那一块块粗砺的石头上游走着,因形赋意,因意赋形,那一把把的金刚刀,是一支支心灵的神画笔,或有画稿,或有模型,或直接用心稿去任意地画之、刻之、雕之。慢慢的有了形,慢慢的有了神,慢慢的成为无瑕的玉,慢慢地变成艺术的精灵。草木花朵,游鱼昆虫,寓意吉祥。精猴憨象肥猪,立鹤飞鹰鸟鸣,形象生动。眼波流动的思春少女,力量剽悍的古代武士,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即使是一块块小如米豆的碎玉,也能依其天然的形色,刻成绿叶,雕出花蕊,变成珍奇。于是,残缺便成为圆满,变得完美。 永桂公司里,珍藏有一颗重达18公斤的蓝宝石,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大的蓝宝石雕刻品。那上面,缩微了全世界140多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长城,法国的凯旋门,美国的自由女神,都有形象的展示。有名胜,有古迹,有人物,堪称世界宝石界的艺术奇观。那是5个艺人用了1年另7个月的时间才雕刻完成的。 一块块的黑石、水晶、玉石、汉白玉、孔雀石、绿松石、红宝石、蓝宝石、南非玉,就这样以残缺的石头的形态来自世界各地,又转而以艺术品的形式去往世界各地,成为市场上利润丰厚的抢手货。 而一个个创造这些艺术珍品的艺术家,就这样静默无声地坐在一台台雕刻机面前,只对艺术而痴迷,而忘我。如果没有机器的声响,我们甚至听不到他们传达的心声。他们没有把名字留下。他们却在无声的艺术里留下了他们永恒的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