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职称为啥非要看“核心期刊”的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0日20:25 人民网 | |
作者:邢东田 国内许多科研或教学单位都有一个硬性规定,凡评定职称者,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若干,否则不予评定。甚至博士生也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成果,否则就无法取得答辩资格。经过连续多年的强制推行,所谓的“核心期刊制”俨然成为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引发很多争论,造成种种矛 所谓“核心期刊制”,就是科研教学单位根据某些指标,在众多期刊中选定若干为“核心期刊”,规定本单位教学或研究人员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才能取得诸如申请高级职称、申报科研项目,以及博士论文答辩等资格。有些单位还将核心期刊分为若干等级,并确定了在不同等级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相应的奖金额度,以示鼓励。 对职称评定或答辩资格规定若干条件,当然是必要的。但必须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为条件,却值得商榷。这项据说有助于提高学术水平的所谓新举措,实行过程中屡屡出现问题,引起很大争议,以至某重点大学教授因此而愤然辞去“博导”职务。事件起因于该教授的博士生未能按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无法取得答辩资格。该教授认为,他只能保证学生论文做得好,但不能保证论文在哪一级刊物上发表。而校方则坚持说,实行该项制度是为鼓励学生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笔者带着疑问,查阅了目前推行最广、几为学界蓝本的某“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读了该“总览”的前言,并就此问题走访了部分有关的专家学者。原来,备受一些学人和科研管理部门推崇的核心期刊“总览”,并不是国家标准,而只是一项尚存在不少问题的“文献计量学”科研成果。“核心期刊”选定指标都是从数量方面考虑的,比如“载文量多”、“引用率高”等,与所刊载论文的水平高低并没有必然联系;其选定范围为全国所有期刊,并没有对学术与非学术期刊进行严格区分。因此,一些纯学术且整体水平较高的期刊,因研究面窄、引用率低而榜上无名;一些非学术类期刊,却因其所载资料性文献引用率高而进入“核心”。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即使高质量纯学术核心期刊也难免会刊发一些泡沫文章甚至赝品,而高水平论文未必就一定发表于核心期刊。既然如此,将这种“只认衣冠不认人”、只认数量不认质量的“核心期刊制”用于学术质量评估,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又怎能不出问题?难怪有学人斥之为“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 一些科研管理部门不是认真研究如何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而是大搞形式主义。在还没有弄清楚“核心期刊”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就将“供图书馆采购、收藏、导读时作参考”、而并不具备评价论文优劣功能的“核心期刊”,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硬性指标,盲目地推行开来,从而给我国科研评价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科研管理上的一个失误和教训。 “核心期刊制”存在的显而易见的问题提醒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对这一制度的弊端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评估,以便拿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改进性或替代性措施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