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慎将“中国”上书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3日15:42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孙建清 最近我到书店买书,在文学柜台书架上,发现了琳琅满目冠以“中国”字样的书籍,某某年度中国小说精粹、某某年度中国杂文选、中国散文选之类直冲眼帘,其中既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也有省级出版社出版的,书名也许略有不同,但万变不离“中国”,似乎在那里显示着它的不同凡响。 出版年度某一文学体裁的作品选,既然是在全国范围收录,确是“中国”级的没错。但动辄“中国”云云,多少有那么点唬人的味道。一本杂文集面向全国征稿,选编者有没有想到这一层:我是否有足够的资格来担任该书的编辑,即便有权威编辑这样的书,我能否有能力精力选出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上乘之作,涵盖“中国”二字,或者说无愧于“中国”的说法。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出版社,如果你是一家地方级不太知名的出版社,也忙着搞那些动不动就扫遍全国的文学作品专辑,未必能体现“中国”的水平。 为什么有人编书总有“中国”情结?分析个中原因,当然是想展示中国某个文学样式的水平,于是便有了气吞山河舍我其谁的气概,试图囊括中国所有佳作。他们以为,只要在书名上加“中国”二字,就能显示出档次和规格。殊不知这是一个误会。读者买书,不是看书上有没有“中国”二字,而是看书的内容,倘若你的书里只不过收入了圈子里甚至是自己的文章在内,这样貌似高档的书只能引起读者的反感。 现在的书,冠以“中国”字样的太多太滥,不说是拉大旗作虎皮,也是在追求书名的大而化之。诚然,以中国自居的图书绝不限于文艺作品,其他社科书也不乏其例,那架式仿佛一贴上“中国”标签,立刻身价倍增似的。以中国之大,作品之多,还是慎用“中国”上书名,这既是敬畏中国这两个字,又是给自己留有余地,免得落入难以涵盖中国的窘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