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和微软作对的“黑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9日13:39 青年参考 | |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专题 > “我们发现了一个黑客,在中国。” 2003年1月的一个早上,张亚勤来到办公室,打开电子邮箱,这一行字立即弹了出来。 邮件来自微软公司总部的安全小组。这小组的职责之一是监视因特网浏览器在全球的 对于微软公司来说,“黑客”的性质是不同的。有些“黑客”的确对微软抱着敌意,专门寻找微软软件产品中的“臭虫”,利用软件本身存在的漏洞,去攻击那些软件使用者。这种攻击带有极大的破坏性,还让微软公司难堪。另外一些“黑客”则纯粹属于“技术狂”,对技术的热爱导致他们去寻找大公司产品的毛病。 根据安全小组的判断,新出现的中国黑客属于后一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中国的学生,”他们告诉张亚勤:“在湘潭大学读书,名叫刘蝶雨。” 中国,湖南,湘潭大学。 刘蝶雨坐在他的拥挤不堪的房间里,盯着电脑屏幕,目不转睛,已经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屏幕上是微软公司最得意的产品之一“因特网浏览器”。他知道他想找的东西就在那里面,他已经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可它为什么还不出来呢? 他一边想,一边用手指敲击键盘。就在一瞬间,“因特网浏览器”出了麻烦。 他咧开一嘴大板牙,嘿嘿笑了:“我破坏了它的规则,是不是?” 他身边有不少恨微软的人,看了他做的事情,不免大快人心。开心完了,又在猜测微软那边的动向。“真奇怪,”有个同学对他说:“微软还没有对你采取行动啊?” 正说笑着,电话铃响了。他拿起电话,就听那边有个声音说:“我是微软的。” 刘蝶雨当即目瞪口呆。 电话这边真是微软的,叫林斌,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新技术开发部的经理。他接到张亚勤转发的邮件,按图索骥,很容易地找到了刘蝶雨。 “我们找你,没有什么特别的。”林斌感觉到了对方的紧张,希望缓解气氛。 对方“啊”了一声,还是不说话。 林斌似乎想起了什么,赶忙自我介绍。说自己在北京,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一个工程师小组。 “啊。啊。” “我只是微软的一个技术人员。” “啊,啊。” “我们的院长是张亚勤。他是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家。” “啊。啊。” “我曾经参加了视窗2000的制作。” “那很酷。”对方终于说话了。 “我们对你的工作非常感兴趣。” “啊。”刘蝶雨又不说话了。 “我们很想请你到北京来看看。也许你愿意和我们合作。” “啊……” “你寒假如果没有事的话就来吧。坐飞机坐火车都行。我们负责你的旅行费。” “我很愿意,”刘蝶雨说:“也许吧。” 蝶雨放下电话,心还在咚咚跳。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年头骗子太多了。他们是微软的吗?接着又一个念头:就算他们是真的,到底为什么找我呢?该不是要把我关起来吧? 蝶雨这样想着,第一次感觉到“黑客帝国”里的惊险离奇。 实际上他不喜欢别人叫他“黑客”。说老实话,他完全是在一种不经意的心理状态下走上这条路的,只是带着几分好奇,几分兴趣,还有几分要证明自己能力的欲望。 林斌放下电话,就去找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的经理王谨,请她安排刘蝶雨在寒假期间到微软亚洲研究院来实习。 春节过后,蝶雨终于来到希格玛大厦。 林斌致电微软总部,说他们要找的“黑客”现在就在他身边。 “太棒了。”对方兴奋地说:“我们在一起开个会吧。” 蝶雨闻声大惊:“我要见敌人了!” “你怎么会想到这个?”林斌很奇怪。 “我是在找他们的麻烦啊。他们不是敌人吗?我是在和敌人的头子说话啊。” 林斌说:“我们不是敌人,我们只是想把软件做得更好。” “你们想要我做什么?” 林斌对他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如果想继续在‘浏览器’上找‘臭虫’,我们总部的产品组可以和你合作。你找到漏洞,他们马上弥补,打包,然后再给你。你能得到最新的程序,还没有公布的。” 蝶雨开始工作了。连续7天,他在“因特网浏览器”上找到7个“臭虫”,一天一个,而且都是很难找到的。他自己很兴奋,微软总部的人更兴奋,惊叹“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 (《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凌志军著,海南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声明:《青年参考》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