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9日23:43 天津青年报 | |
相关专题:<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沽”名考(上) 天津别名“津沽”,海河别名“沽河”、“沽水”。天津号称七十二沽,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七十二沽,河北水名,今在天津者二十一沽,曰丁字沽、东沽、西沽、三叉沽、小直沽、大直沽、贾家沽、邢家沽、咸水沽、葛沽、塘沽、草头沽、桃源沽、盘沽、四里沽、邓善沽、郝家沽、东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此 天津带“沽”字的地名数量很多,例如区名有“塘沽”、“汉沽”,市区街道办事处、郊县镇一级的地名中,就有“大沽”、“大直沽”、“西沽”、“丁字沽”、“咸水沽”、“葛沽”等,达10个之多。 塘沽在明代中叶是一个渔村,原名“塘二沽”,清同治十年(1871年)改今名。汉沽原为蓟运河东岸小盐河畔一村庄,自古为产盐之地,东汉末年凿河以运官盐,当地称水为沽,因朝代(汉)与河(沽)而得名。大沽在塘沽区东部,大沽口西南岸。东临渤海湾,北隔海河与塘沽相望。北宋时成陆,元末始有人烟,初名“花儿寨”,明初改称“草头沽”。明嘉靖年间,山东省大沽河一带移民迁居此地,故改名“大沽”。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村子中部建海神庙,遂以庙为界,庙西称为“西大沽”,庙东称为“东大沽”。大沽在历史上是海防要地,明、清两代均在此屯兵驻防,构筑炮台。现存“海”字炮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大沽口位于塘沽区东部,为海河入海口,又名“海河口”、“海门”。北宋时,海河由津南的泥沽入海,当时称为“泥沽海口”。后海岸线随河口东移,明嘉靖年间以其南临大沽而改名为“大沽海口”。1985年定为“大沽口”。 清光绪年间的《重修天津府志》,列出了在宝坻县的二十九沽,在宁河县的二十二沽。这些沽名在今日多数仍存在,如宝坻的八道沽、北里自沽、甸沽、菱角沽,宁河的捷道沽、中兴沽、麦穗沽、大北涧沽等。谭汝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