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开始“自身革命” 从建设型转向服务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9日19:04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记者关向东 一个主题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中国转型期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今天在此间开幕。一百三十多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微寒之中进行了气氛火爆的讨论,凸显内地官商学各界热切关注由中共官方发起的这次政府转型改革。 政府自身革命已成公众关注焦点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二十五年来,中国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有赖于政府改革的实际进程。改革走到今天,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都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事实上,政府改革不仅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中国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政府在多方面仍然具有经济建设型政府的特征。因此,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在于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不仅在于政府应当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在于政府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不仅涉及政府机构的调整,更在于实现“政府再造”和推进政府“自身革命”。 政府转型是解决发展失衡的关键 与会专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国走了一条不平衡的发展道路,通过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在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同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城乡失衡、地区失衡、产业失衡、贫富失衡等。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邵秉仁认为诸多失衡问题的产生、发展,说到底与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与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是密不可分,与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的、甚至决定性的关系。 目前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以及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经济活动中以政府批代管的现象比较普遍;政府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法律规范不够,组织体系仍不合理;政府层级偏多,行政程序不规范,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划分仍不科学,等等,问题不少。 他认为政府转型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上来。 提醒政府转型不要走极端 “政府不能将主要职责单纯放在追求GDP增长上,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健康均衡发展’上来”,这是会议人士达成的另一个共识。 曾经担任过四川省省长、全国人大前常委、原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顾问的张皓若表示:全面、协调发展应当不仅是指经济的层面,而应当是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人文的发展在内的整个国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政府应当担负起统筹、协调整个国家、社会全面发展的职责。由此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政府在建设全面、协调的社会中的位置,更清楚地看到政府转型的重要性。 对于正在进行的政府转型,现任的政府官员、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赵世宏有另一种担忧。他提醒说: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需要有很好的设计,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关专题:十六届三中全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