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春电影面临两个两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4日16:27 国际先驱导报 | |
【提要】“青春电影”的名号,终于作为一种标志悬挂到中国银幕前。然而,中国青春电影依然受到某些困窘的制约,难以表达自身的话题和魅力,与国外成熟的青春片相比还显生涩 【作者】葛维屏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青春电影的概念,被中国电影界所认知并没有多长时间。上世纪90年代一度盛行的“丑星现象”,显然难与靓丽的青春电影兼容。当韩剧、日剧悄无声息地输入俊男靓女当家的青春偶像剧,掠走年轻观众时,中国电影界才如梦初醒。一批克隆港台、韩日明星的大陆演员,匆忙套上青春服饰粉墨登场。 艺术化写实vs偶像剧路线 然而,青春电影有着特殊的模式,那是虚幻梦境在胶片上的显影与沉淀,这注定了它必须注重美感、注重戏剧性、注重虚拟化。在虚构的时空中,电影为无垠的青春造梦,勾勒出漫无际崖的幻想。 而中国青春电影却在此彷徨,不知道究竟该用一种强烈的戏剧构思,制造出青春的浪漫,还是以一种近乎写实的笔触,白描出青春的残酷来。这种困惑,最终体现在中国青春电影的最终目的,是对青春的迁就,还是对青春的揭露。 从目前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趋势来看,偶像剧制作方式缺乏经验,难以与韩剧、日剧抗衡,很难把观众吸引到国产剧中来。与此呈极端对应的是,以第六代导演为主的电影人制作的一批青春电影,却彻底抛开偶像剧的制作风格,着重于表现青春的迷茫与困惑。由贾樟柯执导的《任逍遥》再次折射出第六代导演镜头下如出一辙的残酷青春。 这种青春电影里,必定有一个缺乏温暖的家庭,如《任逍遥》中斌斌母亲对儿子的漠不关心;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中的离异家庭;张元《过年回家》中组合家庭里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间的生死对立。没有人给予青春的痛苦以关爱,青春只好按照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四处流溢。这里面,绝对看不到偶像剧那种约定俗成的上进主题、曲折情节和柔情曼妙。这种影片呈现的是一种残酷的环境、与上代人的隔膜、青春间的相互伤害以及无所适从的爱欲。 最有资格挑起青春电影大梁的第六代导演大肆制造另类青春电影,充分说明了偶像影视制作并没有纳入电影人的自觉意识,反映了中国电影对市场需求的陌生。近年来有意为之的《开往春天的地铁》、《将爱情进行到底》等青春片,尽管显示出一定程度上的稚拙,还是得到了年轻观众的追捧,说明市场对青春电影的期望如旱望霖。 概念化遮掩vs性意识展现 青春的觉醒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性的觉醒,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性成为青春电影最正常的表现主题。像《美国派》系列中,性几乎是家常便饭一样出现的道具。韩国的《色即是空》中,也大胆地表现了青春期中性的相互吸引。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用一种调侃的喜剧样式来表现性的尺度。如果如实地表现性,显然会“撞车”,而它在轻松幽默中,回避了性的尴尬与沉重。其作用在于点到为止、无伤大雅的调侃机制。 而我们的青春电影,则对性用一种概念化的遮遮掩掩来表现。最为滑稽的例子就是陈凯歌《和你在一起》中,那位小琴童对成熟女人的痴迷被半遮半掩地予以表现。公映后的电影,剪掉了男孩青春期觉醒后那种性的迷茫与本能反应,使得一些情节(如他卖掉小提琴而送给女人一件高档衣服)变得极不合理。性的困惑主题,在电影中被转让为亲情主题,典型地代表了中国电影对性欲言又止的共同特征。 由于对性的拒绝,使得中国青春电影中更多地是把欲望作为突破的象征,而不是作为探讨的对象。中国电影还习惯地把性欲作为一种个性解放的象征,承载着性本身无法承受的“重”。性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泛政治化的特征。《红高粱》可视为最初的典型,影片中所倡导的“妹妹你大胆地朝前走……”几乎上升为当时的社会口号。过分沉重的性,日益失去了它应有的含义。 中国青春电影对性也有一种极度沉重的表达方式。《任逍遥》中,小济与近乎妓女职业的赵巧巧之间那种寓言式的爱情关系,斌斌与按摩女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处方式,仅仅使性成为一种符号,成为导演表达某种意念的一种元素。这种对性的过度严肃,在《巫山云雨》、《苏州河》中都有相同的表达。 《色即是空》进行性调侃时,是用镜头直接表现出性吸引的怪诞景像;《美国派》毫不掩饰青春期对性的直接反应。它们绝不像我们的电影那样神秘莫测,并且上纲上线。#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