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中国最早的电报学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8日01:26 天津青年报 | |
张绍祖 电报是中国最早引进的外国现代通讯技术之一。中国培养电报人才始于1876年福建督抚丁日昌在闽所办的电学馆,但那是训练班性质的。正式的电报学堂始于李鸿章1880年在天津创办的北洋电报学堂。 北洋电报学堂的前身是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机器局内附设天津电报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要求在中国通商口岸架设电报线路的呼声愈来愈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洋务派在政治、军事和商务方面对电报的需用也更为迫切。李鸿章在接受1874年抵御日本侵台中因电报信息不通以致误事的教训后,于1879年由天津机器局电报学堂师生参与在天津至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之间试架了一条长约60公里的电报线,“号令各营顷刻回应”;又在天津东机器局与直隶总督衙门之间架设了一条6.5公里的电报线。1880年9月16日,李鸿章奏请架一条由天津通往上海的电报线。同时,奏请在天津创办北洋电报学堂,两天后即得到清王朝的批准。 经过不到一个月的紧张筹备,在天津城东门外扒头街设校址,于同年10月6日开学,雇用了一批聘期为一年的丹麦大北电信公司的技师担任教习,教授“电学与发报技术”,训练管报生。所有毕业生都将拨往各地电报分局工作,不胜任工作的毕业生被送回学堂补习。1881年年底,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竣工,并计划再架一条上海到广州的电报线,并在苏州与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相连,这就急需管报生。为此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批准电报学堂续办一年,建议除在校的32名学生外,再招熟习英文的学生四五十名。他预期这些学生来年年底毕业正赶上新设的电报线竣工,可立即拨局派用。 该学堂原打算1883年后停办,因各地来函要求继续办下去。1886年9月,又在法租界紫竹林(今吉林路承德道一带)建校舍。1895年时,该校有学生50名,分作4个班。学生的年龄从16岁到32岁不等,入学时英语和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可在四五年后毕业。 随着电报网的扩大,上海、福州、广州等地也开办了电报学堂,至1904年,我国各地电报学堂先后培养了大约3000名毕业生,其中天津北洋电报学堂从开办到1895年毕业生约为300名。他们是我国电讯事业的先驱者,为我国早期的电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