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当有人建议垄断部门运用经济杠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9日20:28 郑州晚报 | |
作者:邓清波 有关人士经过调研发现,尽管北京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先进城市,但依然需要正视以下问题:北京年漏水量超1亿立方米、今年是本市建国以来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南水北调之后北京用水量仍存在缺口、“人情水”尚难禁止……面对这些,有人提出:经济杠杆是调节用水的最有效途径。适时、适度调整和提高水价标准,不仅可以减少跑冒滴漏,促进节水技术 提高水价的确可能增加有关部门的收益,使他们有更多的钱来进行技术改造。但是,除此以外,这样做的恰当性就值得存疑。通常,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用户来说,即使不涨价他们也会注意节约用水以减少自己的水费;而对于那些并不在乎几个水费的人来说,就算是涨了一点水价,也未必真能引起他们的重视,让他们节约用水。不是说涨价完全不会影响人们的用水态度,但这种影响毕竟有限,未必真能达到促使人们节约用水、减少跑冒滴漏的效果。 其次,试图以提高水价的方式来“使水资源向效益更高的产业流动”,这样做也未必合理。为什么要“使水资源向效益更高的产业流动”呢?难道那些效益不好的产业就不需要用水、或必须减少用水吗?这岂不是要给效益不好的产业雪上加霜?这真是“有余的,上帝要增加他的有余,不足的,上帝连他手中的那一点也夺去”。 再次,尽管每年的水浪费严重,但总体来看,浪费水、不节约用水的人,毕竟只是全体用户中的少数。那么,为了让这少数的用户提高节水意识而提高水价,从某种角度来说,等于就是让少数人的过错由全体人来承担,更多无辜的人被迫“挨板子”,显然这损害了多数人的权益,其公正性大打折扣。 事实上,调研报告中已经指出,现在北京用水中存在的真正问题,主要是漏失严重、今年是建国以来降水量最少的一年、“人情水”难以禁止等。而漏失严重的原因中,管网老化、施工不慎破坏、监测和管理不力等因素更为主要;降水量少那是气候所致;“人情水”难以禁止更只能责怪执法不严了。换言之,这里面并没有多少普通百姓的责任,倒是相关管理部门自身得好好反省。既然如此,又凭什么要涨价来增加百姓的负担?显然,比涨价更紧迫更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水网建设管理力度和执法力度,减少漏失,杜绝“人情水”现象,而这,都应该从有关部门自己身上动刀。 如前所述,有人建议涨价的理论依据是“经济杠杆是调节用水的最有效途径。”这显然也是不成立的。经济杠杆是调节用水的途径之一,但是否最有效则要看是在什么具体环境之下。不恰当地运用经济杠杆,往往反而起反作用,并不是一定就能够做到最有效。更何况,提高水价这样的举措,尤其说是经济杠杆,不如说还含有更多的强制因素、部门垄断利益需求在内。值得重视的是,年终之际,表示要涨价的行业并不只有北京市的供水,例如最近有运输部门表示春运票价也要按照往年惯例涨价。供水、铁路运输等部门在目前的中国都具有垄断的地位,那么,对于这些垄断部门来说,难道最擅长的就只有运用“涨价”这一经济杠杆吗?“涨价”是不是唯一的经济杠杆?除了“涨价”就没有别的办法?事实上,当有人建议垄断部门运用这样的经济杠杆,值得小心的就只有老百姓的口袋了。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