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浪观察: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精神?专题 > 正文

专访人大劳动学院院长曾湘泉:天之骄子需要的观念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9日22:31 新浪观察

  采访文字 独孤秋秋

  编者按:与往年同期相比降低了40%的起薪、新增的240万毕业生、几十个职位上千人的招聘现场、理想工作的总是遥不可及……“天之骄子”们的就业成为与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就业同样让人关心的话题,是何故?大学生就业难,到底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现实的压力下,我们的毕业生该如何审视自身调整心态,进行一场就业观念的大革命?

  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劳动经济学家、人力资源专家。其著作曾获中国劳动学会10年改革成果优秀成果一等奖,本人及其研究受多家境外媒体广泛报道。2003年6月就大学生就业压业现状作客央视新闻频道,与白岩松展开深入讨论,反响强烈。 



曾湘泉院长在作演讲


  新浪观察:今年是我国99年高校扩招后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岁末又值2004届毕业生开始准备就业。有媒体在相关报道中称2003年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比去年低了40%,引发各方关注。

  曾湘泉: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忧虑与矛盾最早是从97年中国第一次高考招生超100万开始的。到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大学生已经达到212万人,到2004年将有280万学生毕业,将比2003年全年净增约70万人,增长超过30%。面对如此庞大数字的新增劳动力,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也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2003年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比去年低了40%”。我不知道这一数据的来源是什么?尽管我们正在设计有关大学毕业生起薪的调查研究,但迄今国内还没有一个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调查。这个数据显然带有猜测的成分,缺乏科学依据。不过扩招后由于毕业人数的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肯定会下降。比如一些热门专业生过去年薪拿到七八万的,现在也许只有五六万了。实际上,在国外,读大学一般要工作后10-15年才能完全收回投资。而我们国内现在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一年就能收回四年的投资。这是相当惊人的了。因此,即便是起薪降低了,长远来看也不是说接受高等教育不划算。从90年代以来的变化背景和趋势分析,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与以前相比显然变化很大,已经较高。今后不管怎样,如果我们采取更加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总体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提高的趋势也是可以肯定的。当然,大学生的起薪与经济周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是有关的。有高的时候也会有低的时候。这会受市场供求变动的影响,市场会自动调节。

  新浪观察:虽然扩招导致大学毕业人数激增,但许多人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心存疑问:中国的经济发展急需大批人才,这就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大量一试身手的机会,就业压力从何而来?城市下岗工人和民工尚且自强就业,而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生们的就业困难出在哪里?

  曾湘泉: 首先,我本人认为情况并不像一些媒体和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严峻。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还是专科生的就业问题。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的问题是存在的,但远没有像大专生那么突出。因此,对大学生就业难也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各方面为何对大学生就业如此关注呢?大学生并不是弱势群体:他们既非城市下岗工人,也不是进城的农民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体制的转变和一些新产生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隔离制度的松动,城镇就业压力(城市下岗职工)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大学生就业与这两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出现。因此,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包含了方方面面多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再次,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已从低端向高端转移。在商品粮计划供应和户籍制度严格限制的年代,中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制度,因此在80年代中期,北京曾出现过艰苦工作招不到人的情况。随着各种政策的放开,外地人和农村人口流动频繁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开始竞争。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其它政策的放开,传统上理解为高端知识劳动力市场也开始出现竞争。当供给从100万到200万再到300万,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就发生很大的变化,引起社会的关注自然可以理解了。这种变化和产品市场上的供求变化以及资本市场的供求变化是一个道理。知识劳动力市场开始迎来了买方市场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就业(国外称之为青年人)就业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大家共同关注的三大就业热点问题。这是市场化深入的表现,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过去、现在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过的情况。对此,我们应该有冷静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新浪观察:有评论针对目前凸现的各种问题指出:扩招后的中国的大学教育实际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对此,多数大学生不能适时转变观念,仍以“天之骄子”的心理壁垒择业,一面抱怨“就业难”一面却又“有业不就”。到底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该具有怎样的正确心态?

  曾湘泉: 过去,大学生在中国人眼中是高贵而受人尊敬的代名词,因为他们是非常稀少的群体。在1978年我们当年只招收40万的大学生。当时的情况是大学生非常的俏,加之文革后,我们的干部队伍面临后继乏人,能招到大学生的单位都如获至宝。但我们看看今天,每年的毕业总数都将超过200万。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毕业生显然不再是70年代末或者80年代末那样是稀缺资源了。从数量和规模上来看,中国的大学教育的确正在走向大众化。但需指出的是:这种大众化现在仍处于过渡阶段,并不是说我们的高等教育现在就已经是普通的民众都易于达到的目标的了。这里我举个两个数字来说明情况:2002年中国城乡全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数大约是2000万左右。其中有1000万左右的人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而目前整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仅有5%左右。这个数字仍是远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的。因此,虽然高等教育是越来越普及,但在中国目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仍是少数人。因此,大学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精英教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在就业问题上显示出复杂心态,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是持有“天之骄子”的认识,这是需要加以逐步调整的。

  那么现在的大学生们该有一个怎样的心态去正确择业就业呢?我上面说了,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这里面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在调查中很容易发现大学生就业的集中化倾向:大城市集中、大公司集中、高薪职位集中、热门职业集中……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这种趋势虽然有变化但一直是有增无减:从早些时候集中在沿海大中城市到现在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本来整体的需求是大的,但就业倾向这样一集中需求肯定就会变得十分有限了,显得饱和。实际情况是中西部地区是大量需要大学生的。即便是在我们的北京郊县,也十分的需要大学生。但大学生们只把眼睛放在城市里,连郊县都不愿意去。最后只能是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而学生自己也备感压力。因此,放低眼光,合理选择合理就业是十分必须的。再则,一些大学生动则对用人单位开出超出本人实际情况的薪资要求,也会造成就业困难。道理很简单:工作经验是在工作中磨炼出来的。要承认,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期望方面也应该有理性。对这点,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最近到我院访问时指出:学校教育最多只能占一个人一生的三分之一。而其它的三分之二教育,一方面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是来源于工作地点的培训和不断学习。他认为,人们高估了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一生中的作用,而且只是强调认知技能,而严重忽视非认知技能的教育和作用。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非常容易造成期望值过高而落空,以致最后对就业充满牢骚。

  新浪观察:调查发现,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不如道该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对未来从事自己的专业对口工作显得相当迷茫和没有信心或毫无兴趣,转头选择其它的行业。对这种情况您怎么看?关于职业生涯的设计您对我们的大学生朋友有什么忠告?

  曾湘泉: 职业生涯是什么?成功的职业生涯又是什么?大学生在面临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设计时我认为有三点要注意。一、职业生涯需要规划,不能有短期行为,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达到成功。不能简单的认为,一个公司给你开出好的薪水就怎么样。一个单位的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前景都非常重要。而认为高职位和高薪就是成功的职业生涯往往会导致盲目从众。比如当金融热的时候就去学证券,当证券业不景气时就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成功者不是靠长期的努力才能取得的。二是成功的路径不是唯一的。在这个前提下一定要考虑清楚,现在我为什么去政府工作?为什么去企业工作?是不是一定要去IBM工作,不去我的前途就肯定没有了?现在有一种怪现象:一些热门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很多,工作却不太好找。而一些冷门的职业虽然放着较好的待遇和前途却没少有合适的毕业生。举个例子来说,上海不久前因为招聘了日本的下岗技术工人而受到来自国内的种种议论。但现实是因为干部和工人身份的划分,使得人们往往为取得“干部”身份而进大学,即使读个大专也行。而非乐意进职业技工学校。没有人愿意当“工人”。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和对职业的激励机制出了问题,所以只有很少的人愿意人去学技术,结果就是优秀的技术工人难寻觅。我国长期实行的以身份管理的“品位分类”的人事制度,的确该到反思的时候了。不过,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的求职者,也应看到目前这个问题之所在。最后,如果把上大学看做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话,它也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因为劳动力市场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况且,在职业生涯中,个人也不能完全决定自己一定是能成功或失败。职业规划只是减少这种风险而已。对此应当有科学的认识。

  新浪观察:一些毕业生在就业压力下的浮夸作假或惊慌失措让评论界直接把疑问对准了我们的高等教育:现行毕业生就业率与高校考评挂钩是举措是否会造成为追求高就业率而对社会展开急功近利的浮夸?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专业人才还是全面的综合型人才?您对此怎么看?

  曾湘泉: 国家对高校提出要关注就业率,无可非议!尽管对就业率测量我认为还有待完善。不管怎样,一个大学如果培养的学生如果根本无人要,那么只能说明我们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失败了。尽管这种投资的失败可能也会损害到学校和国家的利益,但首先会损害到大学生本人,特别是为此投资的家庭;尽管造成这种投资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仍负责任地正视一所学校的就业工作。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至少我们能部分看出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是否培养出了国家(政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合格的?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优秀的?可能存在着争论,但我想最起码他们应该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工作时是有竞争力的吧。国外评估一所大学时,这也是衡量的一个指标。一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只有30%,难道说这没有问题吗?的确能说明一些问题。另外,通过这各种方式迫使学校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意识,研究和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制定出自己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对中国教育界而言,是当务之急。

  当然,我们发现,这种做法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各大学的就业服务中心压力很大。各方面对就业服务满意或不满意都有一些说法。这其实也不完全怪他们。说来说去这主要还是与大学人才培养有关。扩招也好,收费也好,都只是教育改革的起步。而教育的机制变革才是根本。这一点要看到,真正做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变革比起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改革的难度大的多。如果说产品市场和资本还能接受休克疗法,劳动力市场如何接受休克疗法?现在有一种倾向是,专业不断换牌子,这肯定是不行的。从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反映的种种问题看出,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还存在种种问题。大学本身的体制也要改革。大学的规模在扩大,但大学体制和机制的改变则没有多大变化。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放在和规模扩大至少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看待。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通过四年教育把学生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什么要设置不同的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该有哪些不同的必要素质和技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够达到这些目的和要求?我们的大学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些事情。世界上有通才教育的模式,也有早期便细分的教育模式,不管怎样,但都强调一个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这方面,我们的大学只做简单扩大招生肯定是会有问题的。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许多高校已开始注意注意这一问题,如容许搞副修专业,容许转专业,以及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等,这都是好的开始,但要实现教育应对市场变化的速度和能力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新浪观察:大学生要摆正心诚、要有合理职业设计、高等教育要继续深化改革,除此之外还您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曾湘泉: 还有两点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往往被忽视了: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

  一些现象表明用人单位的问题也很大。一些单位疾呼人才流失严重,只抱怨大学生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往往是一些企业面对成群的求职者,简单地以性别、年龄和学历,或者是否名牌作为录用的依据。结果学生去了才发现这个单位不是那么回事。这些企业所提供的职位也许往往根本用不上他们或不知道该如何用。最后是毕业生呆一阵后自己走了而企业大呼上当受骗。还有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根本转变,不重视人才,不关心人才,缺乏能力导向和工作业绩导向的用人机制。另外,平均来说,目前国有单位的教育水平并不很高,由于现行的人事制度改革远没有到位,如何既实现队伍置换,为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创造工作岗位,又实现劳动力市场变革的平稳过渡,是摆在我们人力资源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前最大的挑战任务。

  另外,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学生得到的职位空缺的有效信息不多,简介递上去后往往石沉大海没有什么用。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解决。

  新浪观察:人大劳动人事学院最近召开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论坛,在全国大学生中就此问题广泛征文,初衷和目的是什么?在这次活动中您所看到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都有什么切身想法?您本人对未来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有什么看法?

  曾湘泉: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的重点研究项目。为了更直接了解大学生自己对就业问题的所思所想我们举办了这次论文征选。此次论文征选涉及全国除港澳台以外所有地区的共631所高校1530多份来稿。从收到的文章来看,近两年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上整体开始呈现出一种更为理性和务实的态度,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上:

  1、就业观念的转变。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目前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转变就业观念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

  2、重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认为决定自己能否就业的关键仍然是自己个人素质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

  3、提出了高校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难的外部原因,大学生主要关注的是扩招带来的影响和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因此,这就提出了高校教育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4、提出了大学生新的就业趋向。在论文中,有部分论文谈到了到西部、到农村或者小城镇就业,这反映出了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向。

  能与与大学生们的这种直接交流我们有理由相信:端正心态、脚踏实地,大学生必将走出自己就业和创业的新天地来。

  新浪观察:感谢曾院长接受本次新浪观察专访。

  相关专题:新浪观察: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精神?


新浪网2003年度新闻评选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任你邮冬日送好礼 瑞士天梭名表+联想掌上电脑
精彩欧蓝德,搜索总动员,绝对大奖!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柯受良遭车祸 抢救无效死亡 订阅娱乐新闻随时掌握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激情大冒险的滋味
探寻无尽欲望边界
非常笑话
搞笑!与众大不同
过瘾!尝尝就知道
图片
铃声
·[陈奕迅] 十年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无边魅力
  • 佛罗蒙吸引异性
  • 男士情趣内裤热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公车上。女:手移到别处好吗?男:我没勇气再摸别处了…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