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情--和毛泽东同志在一起的片断回忆(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2日14:53 人民网 | |
方志纯 三、“延安可是块硬骨头啰” 久违了,延安,我终于回到了你的怀抱。 我是1938年春离开延安,前往莫斯科共产国际党校学习的,1941年结束在苏联的学习,取道新疆回国。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逗留期间,被新疆反动军阀盛世才无理逮捕入狱,直到1946年7月间,才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回到延安,回到党中央、毛主席的身边。 在延安,我们全体同志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林伯渠、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为了照顾我们的身体,党中央还决定让我们安心休养三个月。这期间,根据中央的指定,张子意、马明方同志和我对新疆监狱斗争的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和整理,并向刘少奇和中央组织部的几位领导作了汇报。我还代表狱中党支部向中央组织部写了一份《在新疆监狱中反法西斯斗争经过报告》。 忙完了一阵子之后,我单独去拜谒了毛主席。这次见面,毛主席比较详细地询问了新疆监狱中的一些情况,询问了毛泽民同志牺牲的情况。毛主席告诉我,朱旦华同志已经带孩子来过他这里,关于泽民同志牺牲的情况已陆续听到一些,他想问问我还知道一些什么情况。 我告诉毛主席,我和泽民同志在江西中央苏区就熟悉,在新疆我们又相逢在一起。据我所知,泽民同志在新疆是工作得很出色的,盛世才反动政府对他又恨又怕。1942年9月的一天,盛世才突然下令将他软禁起来,后来又将他秘密关进了监狱,并进行审讯。在敌人的法庭上,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刑讯逼供,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示决不放弃共产主义的立场,决不脱离共产党,显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气节。敌人恼羞成怒,于1943年9月间残忍地把他杀害了。 说到这里,我有些哽咽了。看得出,毛主席的眼圈,这时也红润了。然而,毛主席却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劝说着我:“不必太难过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嘛!” 是啊,为了争取民主、自由、解放,中华民族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啊!光毛主席的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当时已有好几个人……我想,烈士的鲜血决不会白流的! 最后,我把在苏联学习的情况简单谈了谈,毛主席听了非常高兴。接着,毛主席问起了他的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在苏联学习时的表现:“岸英、岸青怎么样哇?” “很好哇!”我告诉毛主席说,开始时,这两兄弟和我们在一起,由任弼时同志安排他们学习文化。后来,他们离开我们,到苏联人开办的学校读书去了。据说,他们俩学习都很用功,成绩不错,反映很好。特别是岸青,真聪明,参加音乐晚会,歌子听人家唱一遍,他也马上就会唱会弹。 “你过奖了,别跟他们吹!”毛主席神情严肃地望着我说。我知道,毛主席对自己的孩子一向要求很严格,不喜欢别人替他们吹,可我讲的都是实话呀,怎么是吹呢?但这样的事,当然不好与主席争辩,于是,我喃喃地说:“主席,岸英、岸青确实表现不错……” 毛主席嫣然一笑,掉转话题问我道:“这么多年没有回老家,家里的情况清楚吗?”“不太清楚!”我回答说。毛主席神情庄重地说:“听说,赣东北有个叫方志诚的在坚持打游击,是你家什么人吗?”我沉吟片刻,记不起我们家乡有这么个人,便回答说:“我家没这个人。我1933年初离开赣东北时,也没听说过这个人。”毛主席凝神想了一下,肯定地说:“有,肯定有这个人。据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同志报告说,赣东北有以‘方志诚’这个名字出的布告,国民党地方政府还贴出了捉拿方志诚的通缉令。” “啊……”我用惊疑的目光望着主席,显得有些茫然。 ——多少年,我一直把这件事铭记在心中,直到解放以后,才搞清事情的真相:有一次,我碰到倪南山同志,谈话间,我向他打听起“方志诚”这个人来,因为倪南山同志是红军北上抗日后,一直到解放,始终在赣东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老同志。有没有“方志诚”这个人,他应该知道。我问道:“你们当时的领导人中,有没有一个叫‘方志诚’的?”“没有哇!”倪南山同志回答说。“怎么没有呢?毛主席在延安还问过我嘞!”我告诉他。倪南山同志想了一下,才恍然大悟,他哈哈大笑着,告诉我说:“啊,有,有!有个方志诚,那就是你呀!” 倪南山同志见我很惊讶,便笑着解释说:“当时,为了迷惑敌人,为了联系群众,我们就用你的名义出了一些布告。因为只知道你的名字是这个音,不知道到底是哪三个字,结果把‘方志纯’写成了‘方志诚’。” 谈话结束时,毛主席一再叮嘱我把身体养好,准备担起更重要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我们纷纷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我被分配在中央社会部二室工作,担任二室主任兼中央卫戌司令部的参谋长。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中央机关和中央首长的警卫。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1947年春天。初春的陕北高原,还是千里冰封的时节。这是一个晚霞绚丽的傍晚,我们陪毛主席在延河边上漫步。 刚走几步,毛主席就收住脚步,把脸转向我,问道:“同志们的情绪怎么样哇?”我知道,毛主席问的是我们部队对撤离延安的看法。当时,胡宗南正调集兵力大举进攻延安,延安中央机关、学校和驻守部队的家属、小孩已经陆续撤离,看样子整个中央机关和驻守部队马上也将撤离。同志们都清楚,我军历来的战略思想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可是要放弃延安大家是想不通的。我如实地向毛主席反映说:“部队有情绪,大家都舍不得离开延安,同志们认为,丢掉延安影响不好!” “有什么不好?有什么舍不得?不就是几眼窑洞、坛坛罐罐嘛?”毛主席轻松地一笑,幽默地说,“我们是丢块骨头换块肥肉!”我疑惑地望着毛主席。 “我们放弃贫瘠的延安,让罗贵波同志在晋东南好搞一块肥肉。这不是丢块骨头换块肥肉?”毛主席解释说。 “不过,延安可是块硬骨头啰。胡宗南想啃这块骨头,是不好啃的呐!搞得不好,可要崩断他的牙齿,或是鲠住他的喉咙呐!”毛主席风趣地说着,轻松地迈着步子。 听着毛主席的精辟的分析和风趣横生的比喻,我很快就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毛主席的话就像他写文章一样,他可以通过一两个形象的比喻,把深刻的道理很通俗地表达出来。毛主席继续说:“我们准备放弃延安,引胡宗南进来。要告诉同志们看得远一些,想得透一些。” 毛主席停下步来,眺望着晚霞辉映的延安城。他那饱含深情的双眼,似乎有点湿润。看得出,他虽然劝我们对放弃延安要想得通,但一旦真要放弃延安,他自己也是恋恋不舍的呀! 放弃延安,战略撤退,胡宗南一进来,延安可就要受蹂躏了,我不由得愤愤地骂了一声:“这该死的胡宗南?” “怎么,你不喜欢胡宗南!”毛主席脸上恢复了平静,微笑着幽默地问我,“你不喜欢胡宗南来延安城!”“当然不喜欢!”我不加思索地说,“您也是不会喜欢胡宗南真来延安的。”“不,我喜欢。我巴不得他早点来,来多一点人才好呐!”毛主席爽朗地笑起来,接着,他略带忧虑地说,“胡宗南如果是聪明的,就不会来;如果是愚蠢的,就肯定会来,他要真不来,我还要想办法请他来呐!” 听毛主席这么一说,胡宗南要是真的不来延安,我们这“骨头换肥肉”还换不成呢,刚才我还怕胡宗南进延安,现在也有点愁他不来了。毛主席见我真的犯愁了,便笑着对我说:“你放心,胡宗南貌似有点小聪明,其实是个蠢家伙。”毛主席顿了一下,右手用力一劈,作结论说:“反动派都是愚蠢的!”“引胡宗南进来,关起门来打狗。”我体会着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此仅其一。”毛主席指出,“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要牵制敌人,牵着胡宗南的鼻子,让他们按我们的意图走。”“胡宗南进犯边区后,我们不要立即切断他的后路,要让他多进来一点。同时,也不要急着打他。我们要拖住他,跟他打蘑菇战。要知道,胡宗南可是三十万兵啊,拖住他,就可以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 毛主席分析了刘邓大军挺进黄河以南的战略意义,同时又为他们担心。他说:“刘邓大军已经开始向大别山挺进,远离后方,孤军深入,历来是兵家一忌。可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他们还是勇敢地向敌人后方挺进了!” 毛主席登上一个小土坡,凝视着远方,似乎是在注视着全国战局,怀念和祝福着战友:“所以,我们在这里多拖住胡宗南一个兵,就给刘邓大军减少了一分危险,他们就可以站稳脚跟,挺进大别山,打开新局面!” 啊,原来是这样!毛主席这一席话,使我又一次亲身感受到毛主席那博大的革命胸怀,超凡的战略眼光,又一次打心眼里钦佩毛主席的伟大牺牲精神:为了实现刘邓大军的战略转移,为了解放战争的全局,毛主席宁愿自己多拖住些敌人,把危险留给自己,以减轻战友的负担。 四、“进城以后我们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本色” 1949年6月的一天下午,我从中央社会部机关驻地——北京西郊青龙桥一带的东北义园,乘坐吉普车,直驶西山。我的心情有些紧张,情绪有些激动。因为,我马上就要见到毛泽东主席了。虽然,每次见到毛主席,难免有些紧张和激动。但是,今天的心情却有些异样,有些难以抑制,因为这是我即将离开中央机关,向毛主席去辞行啊!以后,就不知要隔多久才能见到他。 我知道,决定我到南方去工作,这是3月份的事情。当时,我们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党中央机关组成了南下工作团,其中包括由我负责的、大约六七十人组成的南下江西的这支队伍。 但是,当时没有立即向我发布南下的命令,我仍滞留在中央机关待命。因为,西柏坡会议之后,党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到了北京。由于北京刚刚和平解放,反革命分子的活动还很猖獗,社会秩序比较混乱,情况比较复杂,局势还不稳定,而我们中央社会部面临的任务相当繁杂,考虑到工作的需要,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副部长陈刚执意要把我留下,并请求中央暂时不要下达命令。到了五六月间,才命令我们南下,并任命我担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省民政厅厅长。接到命令的几天来,我一直处于紧张、兴奋之中。我一面移交工作,一面抽空去拜访领导和同志们,向他们辞行。毛主席的工作那样忙,我总觉得不好意思去打扰他。但是,我又怎么能不辞而别呢?况且,从我所面临的新的工作任务来看,也有必要向毛主席请教,面聆他的教诲。 工作人员把我引进了一间简朴的会客室,说“主席还在休息,你在这稍候一会。”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毛主席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用他那洪亮而浓重的湖南口音,问道:“叫你久等了吧?!”见到毛主席走过来了,我顿时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连忙起身讷讷地说:“不,刚到的!” 毛主席日理万机,时间很宝贵,我把想说的话浓缩了一下,便开门见山地说:“主席,我们马上要走了,到南方去,今天……” “哦,晓得,晓得。”毛主席脸上露出愉快的神情,我接着说:“今天,一是来向主席辞行,二是来向主席请教,请主席对我多提要求,多作指示。”尽管毛主席跟我很熟,我仍显得有些拘谨。 “嗯……”毛主席沉吟了片刻,递给了我一支烟,同时又点燃了他手中的烟,接着便说开了:“你马上到南方去,这很好嘛!革命嘛,过去我们是从南到北,现在又要从北到南。现在,形势不同啰!除台湾、海南岛和西藏这少部分地方外,都已经解放了,我们很快就要夺取全国胜利了!但是,我们可不能骄傲自满嘞!要记住,夺取全国胜利,这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说到这,毛主席的手往前有力地一劈,仿佛是在表示他的信心和决心。接着,毛主席又说:“几十年来,我们党的工作重点一直是在农村。现在,已经开始转到了城市,这是在西柏坡会议上就宣布了的。”说到这里,毛主席把身子往后一仰,加重语气说,“我们面临着严重的、艰巨的经济建设的任务啊!”“经济工作我没搞过,不熟。”我坦率地说。 “谁熟?我们都不熟!”毛主席接过我的话题说,“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已经开始闲置起来,而不熟悉的东西却又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对打仗我们是熟悉的,而对于经济建设,对于城市工作,我们不熟,没有经验。但是,我们既然有能力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就一定有能力建设起一个新世界,一定有能力担负起经济建设的任务!” “我担心……”我有些畏难地说。 “有什么担心的?不懂就学嘛!”毛主席鼓励我说,“只要善于学习就不怕!什么工作都是从不熟到熟,从不懂到懂,从外行到内行,谁也不是天才。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懂行的同志学习,几个月不行,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吧?有了这个决心,我想就一定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学会做经济工作……你说是嘛?”“是,我一定下决心学!”我点头回答着。 毛主席继续鼓励我说:“城市工作复杂得很嘞,但是不要怕,要有信心……”毛主席说着,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还有一条十分要紧,就是群众路线问题。这一条是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几十年来,我们能在农村站稳脚跟,就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支持,紧密地依靠了人民群众。这个老传统不能忘,进城以后我们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本色,不许讲享乐,不许搞腐化,不许以功臣自居,时时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千万千万不要脱离群众!” 毛主席的这番话,给了我巨大的教育,增添了我不少信心和勇气。于是,我向毛主席表示:“主席,请放心,我一定照您的指示办,永不脱离群众。” 谈着谈着,话题不知怎么转到了江西省委的主要组成人员身上,当时,陈正人、范式人、邵式平、陈奇涵、杨尚奎、刘俊秀等同志率领的声势浩大的南下工作团,早已抵达江西,并开始了工作。中央决定,由这些负责同志再加上我,组成江西省委。毛主席说:“现在又是五湖四海啰,要善于团结各方面、各个山头的同志一道工作。”笑了笑,又伸出一个食指指着我说:“你去了应该多做团结的工作嘞!” 谈话结束了,我眼含热泪告别毛主席,驱车赶回驻地机关。这时,我的心仿佛飞向了遥远的南国,飞向了可爱的故乡。但是,毛主席的谆谆教诲却依然萦绕在心中。我陶醉在幸福之中。 五、“治国安邦,不读点书,怎么行嘞?” 1959年6月29日,又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 这一天,我们从九江港的码头,把毛主席接上了汽车,然后趁着熹微的晨光,沿着登庐山的公路,缓缓驶向峰顶。 公路崎岖,九曲十八弯。山道险峻,车队飞舞盘旋。 庐山象个谜。一般的人都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将在这里举行一个重要的会议。 汽车驶到半山腰,水箱里的水滚沸了,司机小高说需要停车加水,顿时,几部汽车都停了下来。 这时,毛主席推开“吉姆”牌轿车门,轻捷地下了车。他没有吱声,沿着上山的公路,往前迈着矫健的步伐。大家随后而行。走了一段路,毛主席停下脚步,侧转身,反剪双手,举目朝山下远眺着。啊,长江如带,鄱湖似镜,苍弯辽远,大地翡翠……事后我们才知道,毛主席当时正酝酿着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7月1日写成的七律《登庐山》。 片刻,毛主席转过身来问我们:“有什么吃的吗?” 这一问,弄得我们有点发窘。原计划,在九江吃饭。可是,毛主席一登上九江码头,就又马不停蹄地上山了。我们只好改变计划,上山后吃饭。是啊,主席工作了一个通霄,怎能不饿?可是这半山腰又哪里能找到吃的? 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之时,有个工作人员给解了围:“我那里还有点水果。” 这吮,加好水的汽车已缓缓开过来了。汽车盘旋而上,终于安全驶达目的地。我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毛主席被安排住进了东谷“180”号院。 与此同时,我们还先后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同志迎上了山。我作为这次会议会务和保卫方面的负责人之一,事情特别繁杂、责任特别重大,自然也就特别忙碌了。 会前,为物色保卫、交通、戏剧、医务、招待、烹饪、理发等方面的人员,曾进行了一番紧张、细致的严格审查挑选工作,又对庐山一栋栋别墅进行了极为缜密的检查、清扫和整理,对整个庐山的安全保卫工作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和精心的部署。 等到中央首长全部上山以后,我又挨家挨户地了解住宿、伙食、安全保卫、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这期间,我差不多每天都要跑一遍整个牯岭,而“180”号毛主席住的地方,我是经常要去的。但我一般都是和毛主席的工作人员接触、攀谈,毛主席工作那样忙,我很少去惊动他。偶而遇上毛主席,他便要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有时我问到毛主席“睡得安静吗”、“伙食怎么样”时,毛主席总是满意地笑着说:“很好,很好!” 其实,我很清楚,毛主席睡的是普普通通的木板床,吃的也是普普通通的家常饭菜。每餐,一般都是一小碗汤、四小碟菜,两劳两素,无非是茄子苦瓜、豆腐豆芽,有时,红烧肉、河虾之类轮着吃。而辣椒,则是他哪一餐都离不了的。而且总喜欢吃红锅煎的,不喜欢吃用油炒的。他说这样煎的辣椒,又香又辣又省油,好吃!工作人员很有意思,有几回还悄悄地捉来几只麻雀,给毛主席尝尝鲜。 这次上庐山,毛主席和往常外出一样,带来了很多书——他从幼年时代起,就养成了一种酷爱读书的好习惯。他的一生,不知读了多少书。马列经典著作、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历史、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他都涉猎。《红楼梦》、《水浒》之类的书,他都读了几遍。 记得在延安时,我就曾看到毛主席有不少藏书,还有专人管理。1947年撤离延安时,毛主席别的东西都舍得丢,就是书舍不得丢,千里转战,百般珍爱,一直把那些沉重的书带到了北京。全国解放以后,毛主席到外地巡视工作,都要叮嘱工作人员,把一些急需的书带上。 读书,成为毛主席生活的一大乐趣,更成为他一种独特的工作方式。毛主席外出每到一地,除了到人民群众中作调查外,还总要向书本作调查,从书本中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知名人物。 为了给毛主席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看书的环境,我们在东谷“180”号,按照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习惯,在室内摆上了几溜书架,对原有的床、写字台、茶几、小圆桌的布局也作了适当的调整。不等毛主席走进房间,工作人员早已将携带的书籍和文稿,井井有条地摆在了书架上、桌上、茶几上、床上。 尽管毛主席带来了这么多书,但还感到不够用,急着要看的书,就嘱我们尽快帮他借来。记得,我们帮他借的书中,有清朝同治年间修的《临川县志》、《铅山县志》、民国年间吴宗慈编纂的《庐山志》,以及《临川四梦》、《桃花扇》等等。这件事给予我的印象真是太深刻了!毛主席工作这样繁忙,又已年过花甲,还以极大的兴趣挤时间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实在令人敬佩。 有一天,我象往常那样到毛主席那里去,一坐下来,毛主席就津津有味地跟我谈起了读书的问题。 毛主席高兴地说:“谢谢你们给我借来这么多书。”接着,他掉转话题说:“读书是很有兴味的嘞。一个人只有多读书,知识面才能宽。” 我聆听着毛主席的教诲,不时地点点头。 毛主席很了解我们这些干部的情况,他体贴地说:“当然啰,你们担负的工作很多,确实很忙,坐下来读书有些困难。这就要看你会不会挤时间啰!” 毛主席说到这里,神情有些严肃起来,他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总之吧,要想办法多读点书。治国安邦,不读点书,怎么行呐?” 当谈到读什么书时,毛主席说:“各种各样的书都要读一点。除了马列的书外,还要读些历史书。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领导者,知道一点历史有好处,可以学习历史的经验嘛。”他又补充说:“当然啰,历史书也有不符合事实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去评判。” 谈着谈着,我突然想到毛主席工作这样忙,不应过多地打扰,便准备起身告辞。这时,我又想到,还应借这个机会征询一下毛主席对文艺活动的意见。我说:“主席,我们剧团演的戏怎么样?” 话题转到这里,毛主席露出满意的神色,他说:“你们省赣剧团演的那个《还魂记》,我看了,演得很好嘛!它是明朝汤显祖写的。汤显祖是你们江西临川人,人称东方的莎士比亚。除了《还魂记》,还有《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统称‘临川四梦’,写得都很好。你看过没有?”“没看过”,我如实地告诉主席说。 “嗯,历史书还是应该多看一看,包括这类古籍,很有意思!”接着,毛主席又说,“江西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唐宋八大家,江西就占了三家,临川的王安石、吉水的欧阳修、南丰的曾巩,都是北宋有名的文人。” 毛主席沉思了片刻,忽然问道:“你们赣东北的铅山有个费宰相,晓得不晓得?”我确实没有听说过这位“宰相大人”,又有点发窘。毛主席见此,便把这个人的情况简单和我说了一遍,并告诉我说:“这个人死后就葬在铅山县。” 我像听一个新奇的故事,听着毛主席的讲述,又一次为毛主席广博的知识所感动,所钦佩。后来我查了铅山县志,发现果真有此人,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宰相,姓费,名宏,字子充。费宏在世时,三次入阁,终年六十八岁,死后葬于铅山,传说其墓地原有石人、石马等石雕,还有石牌坊。一次,我路经铅山时,特意到了离河口约十几华里的费宏墓地察看,原来仅存墓室,牌坊、石雕已荡然无踪。 毛主席接着又说:“江西有的县,不是流传‘隔河两宰相,十里一状元’的说法嘛,铅山这地方就有这样类似的说法”。毛主席说到这里,站起身,有些感慨地说,“铅山这个地方我没有去过。你们江西大部分地方我都去过,就是没有去过赣东北,有机会我是要去的。”“非常希望主席到赣东北去视察!”我站在毛主席的跟前,心情激动,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还和我们合影留念,毛主席和我有过多次接触。这里记下的只是我当时接触到的一些记忆犹新的零碎事情。后来,我还时常想起和毛主席相处的往事,时常想起毛主席对我的关心,脑海里常常浮现他老人家高大的身影、慈祥的面容,耳畔常常回响他老人家亲切的话语、谆谆的教诲,领袖情,同志心,终生不能忘怀。 相关专题: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