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欧盟不可火中取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5日12:04 国际先驱导报 | |
美元兑欧元比率不断探底,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跟着贬值。中国商品出口是否应该利用由此带来的价格优势,大举进军欧洲?虽然这是中国出口趁势而上的良机,但趁虚而入无助于竞争力的增强,反而易遭欧盟反制 汇价持续走强,欧元生日难快乐 国际先驱导报驻布鲁塞尔记者田帆报道 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急剧上升,在11月下旬突破自欧元于1999年问世以来的最高点后,又迅速突破1.20美元的关口。目前,欧元在1.21美元左右的价位稍作调整,其蓄势待冲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与欧元在外汇市场上的风光荣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元区经济增长率自2001年的1.5%一路下滑至今年的0.5%。虽然欧盟委员会预测欧元区明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将微升至0.3%至0.7%之间,但欧元区的经济低迷是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欧元实属"被迫升值" 实际上,在欧元与美元的故事中,美元才是故事的主角。是美元的贬值,才导致了欧元的"被迫升值"。不单是欧元,其它货币对美元汇率也连续攀升。其中,英镑兑美元的汇率已攀升至5年新高;而澳元兑美元则创出6年以来的最高。 自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泡沫"破裂开始,美元便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贬值,其速度也在逐渐加快。从政策角度讲,尽管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12月4日仍然表示美国执行"强势美元"政策。但大多数分析家相信,斯诺不过是说说而已,因为美元贬值可以促进美国产品的出口,刺激美国经济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常项目赤字不断加大的势头。 从市场角度讲,投资者对美元的"庞大胃口"变小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4年经济展望报告明确指出了美元在中期要贬值的理由:现在美国赤字越来越依赖海外购买美国国债来弥补,而购买者主要是亚洲各国央行,购买目的则是打压这些亚洲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 但海外资金对美国的注入并不是无条件的。大多数投资者认为美国第三季度8.2%的增速不可能维持;而美国的利率水平(1%)远低于欧元区(2%)、美国在伊拉克泥足深陷,反恐斗争难有尽头等种种因素都让投资者减少了对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的需求。 投资者对美元信心动摇的时候,就是美元贬值的开始。因此,在人们继续愿意将大量资金注入美国之前,美元的汇率还要下跌。有分析家甚至认为,1欧元兑换1.30美元的日子将不会太遥远。 欧洲企业难堪昂贵欧元 虽说欧元走强令欧洲人可以花更少的欧元而得到更多的石油;进口商品价格变得更便宜从而有助于抑制欧元区的通货膨胀,但在欧元区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0.4%的情况下,欧元的持续走强还是弊多利少。由于欧元的涨势过猛,欧元区一些国家和企业已经开始担心,强劲的欧元会让刚刚出现的经济复苏希望化为泡影。 法国财政部长梅尔即表示,欧元的升值是一个消极因素。如果欧元的汇率长期在1.20美元的价位徘徊,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梅尔的担忧不无道理:目前,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水平比2000年的低谷时已猛增了45%,即使与去年的平均汇价相比,也上涨了26%。 欧元强势对欧元区经济最直接的伤害,便体现在对其出口的打击上。欧元上涨不仅使得欧元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为昂贵,也使得欧元区跨国企业在海外销售后换为欧元时获利减少。相比美国和日本而言,欧元区经济更易受到货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因为欧元区商品和服务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17%,而美国和日本的相应比例仅为10%和11%。 更让欧洲人担心的是,增加出口一向是欧元区经济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从今年第三季度的增长情况来看,欧元区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经济仍然十分依赖出口的增加。但是,欧元的过快升值可能已为这种增长蒙上了一层阴影。要知道,欧盟委员会对出口增长的预测是建立在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为1:1.15的基础之上的。在欧元这轮大幅上涨后,欧元区一些重要的出口企业,如德国西门子、大众、法国雷诺和荷兰飞利浦的股票价格都应声而跌,便说明了市场对欧元高企的担忧。 中国出口勿滥用价格优势 对中国来说,在这场美元与欧元的风云变幻中,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果美元真的长期看贬,是否应该调整中国外汇储备里美元与欧元的比例。由于美元仍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结算货币,中国的外汇储备与很多国家一样,都是以美元为主,且大都买了美国的国债。但"鸡蛋毕竟不能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适当增加欧元储备,可以降低美元贬值的风险与损失。 另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抓住美元贬值的时机,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和品种。中国商品因技术与品牌等因素,在国际市场上一向以低价取胜。但过低的价格,无序的竞争,往往会招致贸易伙伴国的反制。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日渐增多,便是例证。 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贬值也意味着中国商品在欧盟市场更便宜了。但如果中国企业一味地利用价格优势盲目扩大出口,肯定会遭到欧盟等国反倾销及其他壁垒手段的打击。今年11月,欧盟首次动用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规定的"过渡性特定产品保障机制",限制中国产柑橘的进口,便已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