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所谓“名人效应”是怎么回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8日12:56 解放日报 | |
作者:左崇年 如今,全国众多报刊纷纷推出了“名人”和“准名人”专栏,连篇累牍地发表他们“随笔”之类的“名作”。这些像自来水一样流淌出来的是精品、是庸作、还是“现代天书”?读者心里是有杆秤的。 应该说,这些“名人”承包的专栏“自留地”上,确有一些上乘之作。但相当一些篇章,不过是让读者难以卒读的“现代天书”!在一些“名人”专栏上,“名人”们海阔天空地侃,鸡毛蒜皮地聊。从张家山前说到李家山后,从运动员的“丰乳臀部”到马拉多纳的私生活……离题的扯淡,毫无意义的神吹海侃,文字的个性化甚至达到了令人难以读懂的地步。 “如果我是沙皇,我就公布一项法令,作家要是用了一个自己不能解释其意义的词,就要剥夺他的写作权利,并且打一百棍子。”这是托尔斯泰对待写作的严肃态度。他的思想感情和读者何等贴近。写文章是让人看的,读者茫然不知所云,那么这样的“大作”何用,还让这样的“名人”主持干吗?办报刊的宗旨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读者看文章并不仅要看是谁写的,更要看适合不适合他们的口味。 “名人”身上的虱子绝对不会是双眼皮的。报刊固然可以拉“名人”来撑门面,但心里始终应装着读者,唯有读者称好报刊才有生命力。“名人专栏”当名副其实。“名人”们也应自尊自重,不要为了几个“孔方兄”而把一些“婆婆妈妈”让人难以读懂的劣作滥竽充数在报刊上。赵树理同志曾说过,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最好折下铺成小摊子……少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名人随笔”,多些无名之辈“下里巴人”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的佳作吧。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