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大多数市民表示不会对乞讨者进行施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02:43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 |
12月24日,本报关于市救助管理站发布《致全体市民的公开信》的报道,再次激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他们纷纷来电发表意见。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市民认为:对乞讨者不能给予施舍。 劝导:效果几乎为零 12月24日下午,记者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对乞讨族是否愿意接受救助进行暗访。记者先后碰到4个(群)各种形象的乞丐:匍匐在地的残疾人、八九岁的小男孩、两个扯着小孩的妇女、腿残立在街旁的中年男子。记者分别以“报纸上说政府可以帮像你们这样的人”为理由劝其到救助站接受救助,他们或拒绝讲话,或说不知道怎么去。一位学生模样的青年人对记者说:“我上午劝过一个人,你猜什么结果,他用疑惑的眼光盯了我半天,搞得我‘落荒而逃’!” 昨日,记者从市救助管理站获悉,从“公开信”发出以来,还没有一个乞讨者到救助站要求救助。 市民:对乞讨者避而远之 “他们都是假的,我从来不给钱!”白沙路边一名带着小女孩的男子告诉记者。文艺路口一对老年夫妻看见记者被两个扯着小孩的妇女拦着讨钱,记者拒绝了,待她们走开,老人走过来说:“莫给,这么年纪轻轻,却不去做事。” 记者随机采访的十余名市民绝大多数说,知道报纸上发布的“公开信”,但是因为乞讨者中不少是“骗取人们同情的,没有必要给钱,也不想上前劝导。” 有关人士:可以拒绝施舍 “‘公开信’是一个信息,表明有部门愿意履行一定的责任,也通过发布公开信的形式向市民表示它有能力履行职责。但关键靠有关部门联手行动,进行清理,毕竟都市里出现乞讨者不单是哪一个部门的责任,应该发动社会一起来搞。”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向新这样对记者说。 湖南师大伦理研究所硕士生黄文胜在来电中说:“道德维护的最高境界是自善,因此我认为对于那些以生财为目的进行乞讨的人,完全可以采取拒绝提供施舍的方式,也就是说,对于利用别人的爱心谋利,所谓‘以自利对付公利者’,市民完全也应该拒绝施予爱心,冷漠待之。”本报记者梁瑞平 相关专题:孙志刚事件终结收容遣送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