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焕皋:在误解中经营“慈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1日11:09 外滩画报 | |
外滩记者 邵嘉翔/报道 2003年岁末,以拯救吸毒人员闻名国内的上海富商吕焕皋,这样向记者讲述他的慈善理念。透过他办公室的窗子,记者看到,那座经由吸毒人员的手建立起来的庞大整洁的农场,静静地彰显着一种生机。 农场办成了 问题人员再就业基地 “国际上公认的戒毒三部曲是脱毒、康复治疗和回归社会。戒毒之难,难就难在巩固。因为在戒毒后,国际公认要度过三年半到四年的操守期,才能被认为真正戒断了毒瘾,而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戒毒人员的歧视,却恰恰阻断了他们回归社会的道路。” 意识到这些的吕焕皋,开始向有关部门提出,对部分戒毒人员进行帮教,从入戒毒所开始,直到他们解除劳教出来,然后安排到自己的企业工作。 2001年9月26日,吕焕皋与戒毒劳教所签订了“关于安置解教人员就业的协议”。此后,陆续有70多个解教人员,走进了吕焕皋的企业。 另外,从2003年开始,吕焕皋还和上海市少管所签订了协议,每年接收3名少年犯到农艺大观园工作。 除了戒毒人员和少年犯,吕焕皋的农场还接收了很多刑事罪犯,吕焕皋的农艺大观园,也因此成了别人眼中的“问题人员再就业基地。” 虽然帮助这些问题人员,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但是吕焕皋并不在意。 “很多人都问我帮助戒毒人员,有什么私利可图?其实道理很简单,我帮助他们,有利于稳定社会环境,社会稳定了,作为商人,我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吕焕皋对记者说。 “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救一个是一个。”如今差不多成了吕焕皋嘴边常用的一句话。 吕焕皋独特的慈善模式 “社会上很多人对于慈善事业的理解,还只限于捐钱捐物上,我也曾经尝试过,但是后来我发现,那样做的效果其实并不十分理想。” 吕焕皋告诉记者,他最大的一笔捐款是去年捐给云南贫困地区, 20万元人民币,在他云南实地考察后他发现,即便是捐再多的钱,也很难使当地的居民真正脱贫。 “钱能不能发到农民手里是一个问题,再有就是即便拿到了,不久就花光了。”吕焕皋决定不再“献血”,而是想办法帮助他们增加“造血机能”。 吕焕皋与云南省统战部合作,利用他的王昆艺术学院,每年帮助云南培训20名艺术老师,这些老师会在上海培训一年,期间食宿,培训等费用,由吕焕皋全包。尽管每年要在这个项目上花掉60万,但吕焕皋觉得值得,“这比单纯的捐钱要明确,效率也高。”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